秦晓生平
秦晓,1975年毕业于山西矿业学院机械工程系,1983年于中国矿业大学获经济管理硕士。自1976年先后在煤炭部、石油部工作,1986年加入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1995年4月至2000年7月任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总经理;其间还担任中信实业银行董事长、亚洲卫星公司董事长,2000年7月任中信公司副董事长。
作为国企老总,秦晓把战胜挑战视做自己最大的使命。招商五年,秦晓说他和他的同事们进行了一场“艰苦”的“静悄悄的革命”,开辟了招商局的一番新气象。1947年出生的秦晓经历了很多,“文革”时在内蒙古插过队,他对内蒙古文化的理解不是“狼文化”而是“马文化”。或许正是马的性格令秦晓改变很多,“你到社会底层,再站立起来,再走出那个环境,你会留下很多东西。”究竟内蒙给秦晓留下什么?是马的默默无闻,吃苦耐劳,还是奔腾不羁,不愿束缚?他不愿说。我们只知道离开那片草原之后,秦晓至今仍对那片土地怀有深深地牵挂。
或许正是内蒙古的那段经历,令秦晓改变了很多。此后,在中信15年,他一步步从基层做起,当上总经理;上学读书,一个字一个字,硬碰硬拿下剑桥经济学博士;招商五年,他低调务实,把一家当时深陷危机的国有企业,带出困境,走向辉煌。
什么事情总要作出选择,而秦晓选择的似乎都不是一条“超近”的路,也都不算坦途,都是面临挑战,需努力才能成功的人生旅程。
从中信出来到招商,一方面,秦晓充分地融入了招商的文化;另一方面,他的理念也改造了招商,改变了招商的文化。这无论是用硬性的权力,还是软性的权力,最终的结果令人们看到了一个重塑后的充满动力的招商局。
秦晓是一个围棋迷,黑白世界的无穷变化给他带来了乐趣,均衡的把握则使他感悟到对境界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他也喜欢打高尔夫,执着于每一个动作的一致性。而这种性格上固有的痴迷、热忱和专业的标准,不知道是否也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了对招商运作中的思考,也许正如他自己所说,真的是“在所有领域,大道理都是相通的”。
他的同事告诉记者,秦晓经常在公司就餐,而饭菜也只是盒饭而已。当记者提及此事,秦晓却很淡然,他说这只不过为了节省一些时间。秦晓说每天不会下班很晚,大概晚上六七点钟便会下班,他要求自己在公司的时间都是很有效率的。
谈到名与利,秦晓说平时自己的修持就是克服功利思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是那种“更看重过程”的人。
秦晓认为,中国的社会转型自晚清始,到今天它依然是一个“未完成的计划”;有序地推进这一进程,是“对政治家、社会精英和民众的社会历史责任感的呼唤”。
士大夫秦晓
在退休前,秦晓的身份是体制内经济高官、央企高管,但他更像一名士大夫,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像传统儒生一样思考家国命运。他提出,改革的目标,是构建一个以现代核心价值观为支撑的,市场经济和宪政民主为制度架构的现代民族国家和社会形态,令“做学问的人都感到震撼”。
秦晓,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博士,清华大学管理学院兼职教授。自2001年任招商局集团董事长和招商银行董事长,现已退休。
三个多月前,北京稻香湖景酒店高朋满座,名流云集,时任招商局集团董事长的秦晓,与资中筠、雷颐、徐友渔、高全喜等人围席而坐。
“中国的问题应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来认识和解析,或者说当代中国的问题不是现代化建设的问题,而是现代性社会构建的问题。”会上,这位63岁的央企领袖脸上挂着惯有的微笑,其演讲思维缜密、语言精彩,他认为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去意识形态化,重启以自由、理性和个人权利为核心的“普世价值”是推进现代性社会构建的价值基础。
这是香港博源基金会与《读书》杂志第二次携手举办研讨会,主题是“启蒙与中国社会转型”。半个月后,秦晓的这套普世价值理论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毕业生典礼上得到公开传播,他期望新一代知识分子应担当秉承普世价值的使命。
一个月后,秦晓退休,辞任招商局集团董事长的职务,结束了大型央企领导的显耀身份,以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角色混迹于民间团体“博源基金会”。
9月份,《秦晓集》系列出版,这套丛书不仅是收集秦晓二十多年来在企业管理和经济学领域的实践与理论研究成果,更引人关注的是《追问中国的现代性方案》一书,直接将话题指向社会价值和社会制度领域。
这位长期身居国家政府和大型央企的高官,提出了一个令人刮目的改革目标:构建一个以现代核心价值观为支撑的、市场经济和宪政民主为制度架构的现代民族国家和社会形态。
“秦晓作为体制内的一位金融家思考中国当代问题,而且切入到现代性这个角度,这使得我们这些做学问的人感到震撼。”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高全喜感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