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最有名记者黄裳“没有人能写他那样散文”
周立民(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
黄裳与巴金半个多世纪的友谊一直是一段佳话。黄裳最早在南开中学的时候,是巴老三哥李尧林的学生,后来“三哥”到了上海,黄裳正好也到了上海,但这个时候巴金在重庆。黄裳后来带着李尧林的信到了四川,见到了巴老。《锦帆集》是黄裳的第一本书,巴老对这本书做了推荐,黄裳还看到巴老在他稿子上做的一些改动,黄裳很感动。后来那些没有收入在《锦帆集》中的文字,收在了另外一本书《锦帆集外》。所以可以看到,黄裳进入文坛,巴老的作用很大。不过那个时候,他们两人的交往不多。
1946年,他们都回到了上海,他们交往就开始密切起来。那个时期,黄裳、汪曾祺、黄永玉、穆旦经常固定一个时间在他们家。可以说,在1957年以前,黄裳是巴老最好的朋友,后来黄裳成了右派,两人交往就少了。1962年,黄裳给巴老写信说,可以见老朋友了。那个时候才又恢复了交往。文革以后,巴老《随想录》的发表和出版,黄裳其实是中间人,也是这些作品最早的读者。
黄裳写了很多巴老的文章,在巴老去世之后,黄裳写了《伤逝》一文,在我看来,这是纪念巴老最好的一篇文章。
孙郁(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
以前编副刊的时候,开始与黄先生交往,一直通过文章来往交往。
黄裳是非常优秀的文章家,也可能是现在最后的文章大家了。他是藏书家,也是记者,他读书也读人,又有很高的艺术修养。他深厚的学养和艺术感觉,都在他的文章中显现出来,而他对文章总是追求精善秀雅。这是现在作家们很难企及的。
他刚刚踏入文坛的时候,只有20多岁,一出手就很惊人,而且这一水准一直保持到晚年。这在写作者那里是非常难得的。到了1990年代,他还宝刀不老。他做过记者,与周作人、钱锺书他们都有交往,在他身上,你可以看到文人与学者、传统与西洋的结合。他英文非常好,但他从不在他的文章中卖弄这些,他对传统很痴迷。
吴彬(三联书店资深编辑,《读书》前执行主编)
太突然了,脑子里头乱乱的。说老实话,我跟黄裳先生见面的时间并不多、也不长。但他从《读书》一创刊就给《读书》写文章,是《读书》仅有的从创刊一直写到他生命终止前不久的33年的老作者。可能再没有一个像他这样贯穿始终的作者。
最早见他是上世纪80年代初他来北京,那时我们都还是小孩,范用先生和几位老先生在人民出版社的食堂里一起请他吃饭。我们就像小孩听大人聊天呀,听他们几位老前辈在那讲过去的事情。黄裳先生基本上不怎么说话,都是别人讲得多。他比较端重地坐在那,埋头吃埋头喝。后来我们去上海到他家里做客,他给我们拿这个东西看拿那个东西看,但也不怎么说话,所以我们和他几乎没有什么太多的交谈,倒是我们有时候喋喋不休地说这说那。
我想他说得最多的还是跟陆灏,因为同在一个地方,而且陆灏跟老先生的交情非比寻常。所以,我对他的印象都是从他写的文章里头来的,从他最早写《锦帆集》我都看过。当时我就吃惊,黄裳先生的文章从一开始就写得那么好。而且他一以贯之,一辈子都元气充沛,那么好的文章一直写到底,一生都保持了最高的水准。黄裳先生文革以后出版的第一本书《珠还记幸》就是我做的责任编辑。那是1985年,那本书也是我作为编辑编的平生第一本书。我编了他这么多年的文章,黄裳先生的字很难认,我练到看他的字一点都不困难,完全熟悉了他的笔体和字迹。这么寡言的一位老先生,又这么才气焕发,而且一生有这么多朋友,有时候我也很费解。
黄裳像丁聪绘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