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李静:莫言是一只拒绝归化的“野猪”

2012年10月11日 09:52
来源:凤凰网文化综合 作者:李静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天堂蒜薹之歌》:开始为“生民之痛与怒”发声

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1988年)构筑了一个由官僚垄断和警察枪杆所统治的地域模型--“天堂县”。数千农民用身家性命养育的蒜薹,因当权者的渎职,几日之间变成了臭气熏天的垃圾。乡民不堪欺弄,起而抗争,惨痛的故事由此上演。在第十章,怀孕的金菊陷入了绝境:父亲死于非命,母亲和恋人被冤刑拘,她腹中的胎儿却急于降生。这时,在金菊和胎儿之间展开了一场令人心碎的超现实对话,其诗性结构如同一首“生命向往与人间冷酷”纠结吞声的回旋曲:

“让我出去!让我出去!你不放我出去,你算个什么娘?”

…………

“孩子,你看,那遍地的蒜薹,像一条条毒蛇,盘结在一起,它们吃肉,喝血,吸脑子。孩子,你敢出来吗?”

男孩的手脚盘结起来,眼睛里结了霜花。

…………

男孩又蠕动起来,他眯着眼睛说:

“娘,我还是想出去看看,我看到了一个圆圆的火球在转动着。”

“孩子,那是太阳。”

“我要看看太阳!”

“孩子,不能看,这是一团火,它把娘的皮肉都烤焦啦。”

“我看到遍野里都是鲜花,我还闻到了它们的香味!”

“孩子,那些花有毒,那香味就是毒气,娘就要被它们毒死了!”

“娘,我想出去,摸摸红马驹的头!”

她抬手打了枣红马驹一巴掌,马驹一愣,从窗户跳出去,嗒嗒地跑走了。

“孩子,没有红马驹,它是个影子!”

男孩闭死了眼,再也不动。

“枣红马驹”(这个形象与胡安·鲁尔福《佩德罗·巴拉莫》里马驹的表现方法与功能相近,然已有它自身的生机)和“红褐色的孩子”一样,是一个虚幻的精灵、慰藉的形象,然而在这里,它消逝了。生命完结了。莫言在表现弱势者的苦痛绝境时,是一位毫不含糊的“超现实主义+人道主义诗人”。

莫言的诗意总在人物的言行中、在看似不经意的自然景物描绘中、在诗性的韵律中温柔绽放。然温柔之后必有残酷,绽放之后必有祸殃,此种张弛强弱的节奏安排,赋予叙事以魅人的张力。在小说第十四章,善良的顺民高羊和硬心肠的四叔驱着牲口赶夜路送蒜薹,作者写到月亮、树叶、蝈蝈,月光由幽暗而微明,由微明而在高羊感恩的心里激起希望:

月光其实还是能够照耀到这里的,难道那灌木叶片上闪烁的不是月光吗?蝈蝈翅膀上明亮如玻璃的碎片上难道不是月光在闪烁,清冷的蒜薹味里难道没掺进月光的温暖味道吗?低洼处有烟云,高凸处有清风,四叔唱道--不知是骂牛还是骂人:

“你这个~~婊子养的~~狗杂种,提了裤子你就~~念圣经~~”

温柔的月光和暴虐的太阳是莫言作品中醒目的隐喻意象,暗示着两个对立的世界,两股相反的力量,两种相互背离的价值观(对月亮的颂赞一直延续到他的近作《生死疲劳》里)。一段温馨诙谐的“月光曲”刚刚唱罢,残酷的命运闻声而至--由醉鬼开着的乡长汽车“像座大山一样向他们压过来”,四叔死于轮下。

《蒜薹》构造了一个多声部的世界,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个性和声音:无奈的顺民高羊劝勉四叔认命想开、说服自己自我满足的声音;四叔对待女儿和邻人的凶狠冷漠的声音;大哥二哥贪婪而奴性的声音;高马和金菊炽烈而挺拔的声音;村干部高金角和杨助理员官官相护、为虎作伥、恫吓百姓的声音;瞎子张扣贯串全书的不平则鸣的声音:“说俺是反革命您血口喷人/俺张扣素来是守法公民/共产党连日本鬼子都不怕/难道还怕老百姓开口说话”;县政府广场上,损失惨重的百姓们愤怒声讨渎职官员的声音,居高临下的小官僚无视百姓、打着官腔的声音;法庭上,青年军官为百姓的无辜与公民的权利高声辩护的声音:“一个党,一个政府如果不为人民谋利益,人民就可以推翻它!而且必须推翻它!”审判长威胁恐吓、压制言论的声音:“你……你要干什么?你是在煽动!书记员,记下他的话,一个字都不要漏!”……

在小说的末尾,《群众日报》以标准的“新华腔”,宣告绝对权力操纵下的“法律正义”的胜利--渎职者只受到象征性的处罚,抗争失败、家破人亡的农民却变成了“打砸抢的少数违法分子”。

莫言曾说,《檀香刑》写的是声音。其实,上溯十多年前,他自谦为“和报告文学差不多”的《天堂蒜薹之歌》已开始写“声音”--生民之痛与怒,化作了瞎子张扣唱词的声音。只不过从形式感上,《天堂蒜薹之歌》的声音尚是“单弦”,到了《檀香刑》,则壮阔为满堂大戏。

《天堂》发端于莫言看到的一则关于“蒜薹事件”的新闻报道,愤怒使他放下正在写作的家族小说,用35天写成了这部急就章。因此,“天堂”里的声音,散发着义愤之作必有的道义紧张感与现实对抗性,但是它摇曳多变的视角和人称、生机勃勃的人物与意象、残酷中的诗意、惨苦里的幽默,却造就了文学表达柔韧而必要的审美弯度,由此,它避免了作家的道义感僭越文学的本体界范,而成为“社会正义”被动单一的传声筒。

“《天堂蒜薹之歌》使我明白了,一个作者的创作,往往是身不由己的。在他向一个设定的目标前进时,常常会走到与设定的目标背道而驰的地方。这可以理解成职业性悲剧,也可以看成是宿命。当然有一些意志如铁的作家能够战胜感情的驱使,目不斜视地奔向既定目标,可惜我做不到。在艺术的道路上,我甘愿受各种诱惑,到许多暗藏杀机的斜路上探险。”

人间的情怀与艺术的律令,二者之平衡是难的,但却是必须的。

[责任编辑:杨海亮] 标签:李静 莫言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