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凤凰网文化 > 活动 > 分析评论 > 正文

学者谈人体艺术及“苏紫紫”:一个商业炒作(图)

2011年01月29日 07:11
来源:光明网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但是,在第二则报道中,当读者读到,同一个“苏紫紫”同时又要求记者,在她的眼神中看出“内心的纯净”,并且由此驱除“性”的欲念,从而以“审美态度”来观看她的“裸体”的时候,读者就会意识到,把“苏紫紫”关于“看与被看”的言说,附会与萨特或任何存在哲学是误会了,因为对于主张“他人是我的地狱”和“我注定永远是我自己的虚无化”的存在主义大师萨特先生,绝不会对“他者”做如此自以为是的要求和期望的。

在《采访》中,“苏紫紫”的行为没有向她挑战的“男权社会”提供任何别的内容,而只是要求记者代表男性,从她的眼睛看见其“内心的纯净”和从她的裸体看见“怎么样都好看”。所以,对于“苏紫紫”,所谓“行为艺术”不过是“女性要求裸体被看和男性按要求观看女性裸体”的一个“观看与被观看”的预设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女性主动被看和男性乐于观看,似乎就是全部意义。然而,并非如此。“采访”不仅在一个公共空间——某商业场所——进行,而且是一个预先设计的“一个人大女生裸体邀请十数位男性记者排队采访”。这就是说,这并不只是普通男女之间的你情我愿的看与被看,也不是互视,而是“代表舆论,代表公众”的男性记者应“苏紫紫”的邀请观看她的裸体——“观看”就是所谓“采访”。

在这个事件中,“人大裸体女生”,“众多男性记者观看”,是两个不对称而又对应的关键要素,构成了超强的戏剧性和故事张力。因此,“苏紫紫”对《采访》表现了明确的目的性——多位男性记者对她的裸体的观看必然作为“一个事件”引发对这个特殊“观看”的大众传播。进入大众传播的“人大女生苏紫紫的裸体”,无疑实现了商业炒作的全部梦想和神话。行为艺术是要颠覆身体美学的,而“苏紫紫”却以“行为艺术”的名义为自己制造“裸体神话”。

关于这个《采访》,“苏紫紫”一直把它称为她自己的“一个作品”。此前在某电视台的“苏紫紫的作品是否是艺术”的专题节目录制中,结尾时,“苏紫紫”还宣称这个节目的录制也是她的《采访》的一部分,所有在场的人都将成为“我的作品一部分”。“苏紫紫”关于“我的作品”的宣称,一方面违背了行为艺术的“反作品”概念,另一方面又袭取了后者艺术家的概念决定艺术的逻辑。然而,由此“苏紫紫”并不是表达对“艺术”的愿望,而是表达以“作品”的方式积累炒作资源的贪婪欲望。

还需要指出的是,在“采访”中,通过记者展示于社会的“苏紫紫”,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女生裸体”,因为在这个裸体周围预先布置了 “人大女生苏紫紫的非常人生故事”:“童年父母离异”、“少年辍学出走”、“底层家庭遭强拆”、“大学做裸模挣钱为悲苦的奶奶治病”和“以裸体反叛世俗、献身艺术创新”……这些故事都是由“苏紫紫”本人反复向不同媒体讲述的,“苏紫紫”是在自我讲述中完成了“苏紫紫”的塑造。

在“苏紫紫现象”中,从利用多种媒体“讲述苏紫紫的非常人生故事”、设计一个可以符合多群体文化趣味的“前卫艺术女生”,到策划“苏紫紫裸体接受记者采访”的“行为艺术”,我们可以明确看到全套的“整合营销传播”策略。我们有理由认为,“苏紫紫”的言行过度超越了一个为500元报酬开始到校外做商业私拍的裸体模特的“90后人大女生”的能力,在这位女生的背后有一个炒作团队在操作。

在“苏紫紫现象”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怎么都行”的“行为艺术”不仅可以变成一切伪艺术的最好借口,而且实际上在娱乐市场变成了“低成本高回报”的商业幌子。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美国美学家丹托所指出的“艺术终结”的意义,即当我们接受这种“怎么都行”的艺术原则的时候,我们就不再能够把艺术与伪艺术区别开来,这就是艺术的死亡。

不过,我们要指出,尽管“苏紫紫”背后的推手深谐商业炒作之道,却与“苏紫紫”一样对艺术的了解只是自以为是。“苏紫紫”作为一个讲述者,无论她的“非常人生故事”,还是她的“艺术自白”,都充满了矛盾、混乱,在其中,一个追求艺术创新的“前卫艺术女生”和一个投娱乐市场所的“裸体模特”之间的人格矛盾是极端突出的。

因此,这个炒作团队只能让我们看到一个被娱乐市场炒作的“人大女生裸模苏紫紫”,一个还没有真正进入艺术的大门就被诱惑到娱乐市场的年轻女生。

[责任编辑:陈书娣] 标签:苏紫紫 人体艺术 行为艺术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