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纪念赫拉巴尔诞辰百年:孤独依然喧嚣


来源:南方都市报

“赫拉巴尔的一生,就是一个典型的中欧人在二十世纪的生活经历。”马扎尔说,但是他在作家中又是如此独特,堪称传奇。“他的一生见证了中欧在二十世纪的起起落落。”

青年时代的赫拉巴尔。

赫拉巴尔的打字机。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赫拉巴尔每天都会到林中小屋去看望猫咪。

赫拉巴尔终身都是一个劳动者,他熟悉劳作的工具、语言,并实践了伟大的一生。

马扎尔(左一)与赫拉巴尔(中)摄于金虎酒家,这是赫拉巴尔最常去的酒吧。墙上是美国总统克林顿去金虎酒家拜访他的照片。

5月29日下午,北京南锣鼓巷涌满游客,一如往常。但喧闹不远处,紧邻中央戏剧学院的蓬蒿剧场里却气氛宁静,一场赫拉巴尔作品的朗读会正在进行。这是赫拉巴尔百年诞辰纪念活动之一。参加朗读的有学生、高校教师;有数据分析师、会计,也有退休的工人,他们同为这位来自捷克的作家所吸引。1993年第二期的《世界文学》上,中国读者首次读到由杨乐云译介的中篇小说《过于喧嚣的孤独》。2004年始,赫拉巴尔包括《过于喧嚣的孤独》、《底层的珍珠》、《我曾侍奉过英国国王》在内的八部代表作在中国青年出版社陆续出版。自2009年起,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接棒,再次推出赫拉巴尔的作品。

你知道赫拉巴尔吗?据说在捷克问本地人,捷克有谁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人们第一反应是赫拉巴尔。其实得过诺奖的是捷克著名诗人雅罗斯拉夫·赛弗尔特,赫拉巴尔曾经在1994年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但赫拉巴尔在本国的声誉可见一斑。在捷克人看来,他们国家真正有捷克味的作家,不是卡夫卡,也不是米兰·昆德拉,而是赫拉巴尔。

一个典型的中欧人在二十世纪的一生

“他的作品时而出版,时而遭禁,他见证同时也经历着历史的跌宕起伏。”

人群中有三位捷克友人,来自捷克SER PEN S协会的托马什·马扎尔、伊沃·克罗勃特和查·卡佩克。SE R PE N S协会是赫拉巴尔的“亲友团”,这个非官方组织由几位热爱赫拉巴尔的“粉丝”在1994年成立。赫拉巴尔在世时他们便经常组织活动。成员之一的托马什·马扎尔曾在赫拉巴尔晚年时担任其秘书。“我很意外,有这么多年轻人对赫拉巴尔感兴趣。”托马什·马扎尔告诉南都记者,SER PEN S协会一直在欧洲活动,此前,莫斯科是他们所到最远的地方。马扎尔说,赫拉巴尔一生热爱中国的老子,《道德经》对他影响至深,“去世前在医院的那段日子里,他甚至还在背诵老子的一些名言。这本翻得残破不堪的书被他时刻带在身边,可以说是他遗物中唯一的收藏品。今天我们在他挚爱的老子的国度向人们介绍他,这真是一种奇妙的缘分。”

SER PEN S协会说是一个协会,其实成员只有五个人。“最初成立时是五个人,现在还是五个人,大家都是业余在做。”托马什·马扎尔说自己虽然也写关于赫拉巴尔的书,但他拥有一家开了很多年的消防公司。伊沃·克罗勃特是话剧导演、戏剧学院的教师,是捷克国内外诸多赫拉巴尔作品改编戏剧和影视作品的作者。查·卡佩克担任摄影、录像等技术工作。这次因为身体原因没有来的瓦茨拉夫·施帕拉被马扎尔形容为协会的“精神支柱”,是一位造型艺术家,平时负责维修教堂壁画、穹顶,同时也是赫拉巴尔作品的舞台设计、编剧及配图作者。还有一位叫弗拉基米尔,是协会的会计,本身是个演员。马扎尔笑着说,但其实也没多少账可算,“因为我们的财政经费一直是零。”所有活动都是公益的,演员自愿演出,有人买门票的话就给点儿。

“但艺术最好的地方就是你不用去做它,”马扎尔耸耸肩,“这是赫拉巴尔自己也说的,艺术是你自愿从事的,如果你不喜欢它或者你不愿意就不用做它。”

马扎尔说,SERPEN S协会在布拉格有一个办公室,在犹太教堂附近的诺依曼剧院,也是赫拉巴尔最后一份工作的地点。剧院有个储存间,他们租来当办公室,平时做展览、放电影。“犹太教堂虽然年久失修,但还有当年的精气神。所有去过犹太教堂的人都非常喜欢那个地方。赫拉巴尔以前经常在剧院和教堂这两个地方穿梭,这也让我们的办公室更多地还原了当年的感觉。”

托马什·马扎尔1956年出生,在赫拉巴尔的晚年,马扎尔是接触频繁作家的“小友”,也是他的私人秘书。不仅一起痛饮啤酒,马扎尔也去赫拉巴尔位于克斯科的林中小屋看望他,为他处理邮件,管理钱财,帮他处理各种日常生活事务,也和他一起出国参加文学活动,接待来访者。马扎尔甚至掌管他住所的钥匙、出国的护照。

15岁的那年,马扎尔读到了赫拉巴尔的一本短篇小说集《“世界”快餐店》,默默结下了缘分。“读了之后,我想找他的所有作品读,但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赫拉巴尔的书早就售完,没有再版,他的新书也不允许出版。因为自1968年苏军占领捷克之后,对占领不肯表态,被当时的政府禁止出版。”

后来马扎尔在金虎酒家遇到了酒吧的常客赫拉巴尔。布拉格最好的皮尔森啤酒让两人有了交情,“当我和他真的有私人交情的时候,我发现他真的是一个非常棒的人,那时候他的作家身份变得不重要了。”在马扎尔心中,赫拉巴尔是个让人忘不掉的人,“可能你会忘记其他的作家,但你不会忘记赫拉巴尔。”

“赫拉巴尔的一生,就是一个典型的中欧人在二十世纪的生活经历。”马扎尔说,但是他在作家中又是如此独特,堪称传奇。“他的一生见证了中欧在二十世纪的起起落落。在专制统治的不同时期,他的作品时而出版,时而遭禁,他见证同时也经历着历史的跌宕起伏。”

这位法学博士为自己设计的一生是这样的:大学毕业后服兵役,做推销员、仓库管理员、炼钢工、废纸回收站打包工、舞台布景工……“赫拉巴尔放弃了他的优裕出身,他从事的工作都是在底层,都是他自愿选择的,他愿意选择那样的生活——— 生活在底层而眼望高处。”

一个划时代作家选择的人生

他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却先后做过仓库管理员、列车调度员、推销员,最后成为一名钢铁厂工人,直到因工伤才成为打包工人。

1914年3月28日,博胡米尔·赫拉巴尔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摩拉维亚城市布尔诺,中欧的中心地带,也是最有欧洲地缘政治意义的不幸地区,赫拉巴尔在这里不仅遭遇了国家边界的几度改变,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

1918年10月,奥匈帝国解体后,捷克斯洛伐克成为独立国家。赫拉巴尔一家从波尔那迁居到一个小城镇宁布尔克的啤酒厂,他的继父弗朗基谢克·赫拉巴尔在啤酒厂做会计,随后成为了这家啤酒厂的经理,赫拉巴尔成为了啤酒厂的“少东家”。1935年,赫拉巴尔按照父母的期望注册进入查理大学法学院学习,其实对学习法律并无兴趣,倒是以极大的热情学习哲学、文学、艺术和音乐各方面的杰作。

1939年3月,“二战”初期,德国纳粹在前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国的领土上建立了波西米亚摩拉维亚保护国。这年秋天,在一场声势浩大的学生反纳粹游行后,纳粹关闭了保护国的高等院校。赫拉巴尔带着法学院八学期的肄业证书回到小城宁布尔克,先在公证处当助手,后当仓库管理员,后来在火车站当铁路工人。“二战”末赫拉巴尔当上了克斯多莫拉特村的列车调度员。

这些亲身经历为他日后一些小说如1965年出版的中篇小说《严密监视的列车》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责任编辑:杨海亮]

标签:赫拉巴尔 文学 1970年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