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民国帅哥杨骚:与冰心和林徽因构成福建新诗源头

2011年06月13日 08:32
来源:新华读书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从可见的文字资料来看,比白薇小6岁的杨骚在这场曲折恩怨的爱情故事中历经了角色的不断置换,无论如何应该说他们的相爱是真挚的,有情书集《昨夜》的出版为证。《昨夜》由杨骚主编,1933年上海南强书局出版,约20万字。入选白薇93封信,起自1924年7月日本轻井泽,结束于1932年5月10日上海;杨骚的信入选86封,从1924年7月25日东京到1932年4月15日漳州。那个年代没有网络,电话想来也很稀罕,于是留下了大量作家、情人书信集,典型如鲁迅、许广平的《两地书》,徐志摩的《爱眉小札》等等,都是今天的人叹为观止的。杨骚和白薇的爱情说起来和那个年代的许多作家一样,折磨、变异、复合、分离,不一而足。关于爱情,一直到今天还往往是“受伤的总是女人”,这也是女性的宿命和悲哀。世事洞察如张爱玲尚且躲不过情爱一劫,我们又能指望杨白之爱能有好的结果?

1995年,8集电视连续剧《巾帼英雄白薇》在央视播出时我曾看了几集,内容如下:巾帼英雄白薇从封建家庭出走日本,创作了惊动日本华人界的剧作,回国后投身北伐,继而参加以鲁迅为首是“左联”,创作了大量革命文艺作品,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重视和赞赏。剧中杨维一角说的就是杨骚,剧中的杨骚形象有正有负,我记得有一次漳州作家聚会,大家聊起这个话题,杨骚之子杨西北遗憾地说,父亲有点被歪曲了。但也未见杨西北起诉电视剧方。如今想来,杨西北很具坦荡胸襟和宽广视野,知道父亲既已是文学史上的“这一个”,便也是公众人物了,既是公众人物,自然人人皆可说人人皆可道。由此我想到电影《梅兰芳》的拍摄,据说一切都按照梅兰芳的儿子梅葆玖满意为止,于是,真正和梅兰芳结过婚的孟小冬在电影中似乎和梅兰芳纯洁得连同居都没有。更有电影《孔子》拍摄期间,其第几十代子孙动辄撰文抗议剧组这不对那不对,我真想问一句,如果你们孔家把孔子当成私人财产,那就把孔子请回去,我们以后都不说孔子了怎么样?在我看来,孔子既然被奉为中国儒家文化的源头,那就不仅是你们孔家的祖先了,他也是我们中国人文化上的祖先。

说起来现代文学史上哪一个男性作家不伤害几个女人呢?鲁迅一辈子不动朱安我觉得就很残酷。是为题外。

 

说到鲁迅,就继续说鲁迅和杨骚的故事。如前所述,白薇是鲁迅器重并提挈过的女作家,和白薇在上海一起生活的杨骚自然也是。鲁迅日记中有69处提到杨骚,第一次记录如下:“二十五日雨,下午晴。寿山来。林和请及杨君来。”日记中的“杨君”,在《鲁迅日记》的“人名索引”中指明这是杨骚。那是1928年1月25日的事,时杨骚第一次跟随同乡好友林和清登门拜访鲁迅。林和清是林语堂的三哥,和鲁迅认识较早,杨骚于是有了这个机会。

这次见面成为杨骚和鲁迅交往的良好开端,此后不久,杨骚成为当时鲁迅主编的《语丝》和《奔流》两本杂志的主要撰稿人,还出现了同一期有两篇署名作品发表的情况,《奔流》一共出了15期,杨骚在上头发表的著译有15首诗,3个剧本,1篇小说。杨骚迅速步入上海文坛,日渐为人们所瞩目,鲁迅的提携起了极大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因为知道白薇和杨骚的伴侣关系,鲁迅在编发他们的稿件时很是用心,他对许广平说:“我编排他们的稿件,不是杨骚在前,白薇在后,就是白薇在前,杨骚在后。”鲁迅对青年作者的体贴和关怀实在令人感佩。知道白薇生病无钱治疗,鲁迅还给杨骚钱让杨骚十分感动,几十年后,杨骚在同侄儿谈到鲁迅时念念不忘这事,杨骚的剧本《蚊市》也是鲁迅给的名字。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一个群雄并存的年代,作为其中的一名优秀者,杨骚不可避免地与一大批同样赫赫有名的文学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阅读杨骚,我们很自然地遭遇到鲁迅,遭遇到陈嘉庚,遭遇到林语堂,遭遇到郁达夫,这种感觉真的很奇妙,所谓风云际会,大抵说的就是这样吧。

应该说说杨西北,杨骚的第二个儿子,现漳州市作协主席,散文家。1956年5月2日,杨骚在日记中写道:“北已差不多五岁,对于死亡不知何物,前曾问我是不是想死。对是。又说现在是不是死着,漫应之。”此处的北即为杨西北,杨骚的次子。

1957年1月15日,诗人杨骚因病医治无效,盍然长逝。时年杨西北年仅5岁。一个57岁的父亲在5岁的儿子心中能留下什么?当杨西北渐渐长大,他必须面对父亲离去所设置的巨大空白。一个名字成为文学史一部分的父亲,距离他的儿子有多远。杨西北必须以自己漫漫的寻找来回答这个问题。我时常想,诗人杨骚在生命即将结束时一定以温情有力的目光注视着自己的儿子们,他相信,在这三个年幼无知的儿子中,必有人来承担自己血液中激情、进取、锲而不舍的潜质。

多年以后,杨西北经历了上山下乡、推荐到大学、成为一名国家公务员等种种生活,他始终坚持的是对父亲资料的搜集、整理、汇编、研讨,及至最终的人生传记的完成。我感叹于这一份完整地衔接起隔断了近半个世纪的父子之爱,为我们复活了一个生动感人的诗人杨骚爱国、爱情、敬业的历程。不可否认,也正因为杨骚的过早离去,杨西北在书写父亲时的感情才能如此沉静、笔触才能如此可观,他似乎不是在写自己的父亲,而是在如实还原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杨骚。

但当一个孩子只能从图书馆,从父亲的亲朋故友的口中笔中查阅、了解自己的父亲时,该是多么令人伤感。相比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同一批作家,57岁的杨骚无疑是太早就告别他所热爱的人间。杨骚具有典型的诗人气质,又兼具多方面的才能,除了诗歌创作,他还翻译、写政论,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战斗精神。新中国成立后,他本应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从事他毕生追求的文学事业。但疾病夺去了儿子们的父亲,更夺去了一个诗人投身火热新生活的能力。这,不能不说是杨骚的不幸,不能不说是漳州的不幸,也不能不说是新中国文学的不幸。(文/安琪 摘自《漳州城市职业学院》论丛2010年第二期)

[责任编辑:陈书娣] 标签:民国日报 1918年 1933年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