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武长子董良羽及长女董良翚的回忆
纪念馆
创刊题词
经过周恩来、董必武等人努力,1938年1月11日,中共中央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机关报《新华日报》创刊。董必武经常在报上发表文章,宣传抗战。图为董必武为《新华日报》创刊所写的题词。
半块毛毯
1914年1月,董必武赴日本求学,母亲要他把家里唯一的一床毛毯带走,董必武不忍心将毛毯带走,最后只好剪下半块带在身边,从此,这半块毛毯伴随他东渡日本,留学苏联,从长征到陕北,在国统区工作到全国解放,是他艰苦生活的见证。
这半块毛毯现珍藏在国家博物馆。
伟大历程
过渡迈向社会主义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国营企业力量日益壮大;土地改革过程中,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开展互助合作,成为农业集体化的开端。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机已成熟,党中央提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1953年6月,中央第一次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工业化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实现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国家独立富强的必然要求。“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的话,体现抗美援朝硝烟初散、国际形势波诡云谲之际,党中央改变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极端落后状况的紧迫感。
1952年,现代工业仅占我国工农业总产值的26.6%,重工业仅占工业总产值的35.5%。为改变这一面貌,中央决定在“一五”计划中,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超额完成。“‘一五’工业建设成就,超过旧中国100年。”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副主任金冲及说。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年的探索,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下,社会主义改造开始进行。
到1956年底,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到全国农户总数的96.3%,其中参加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87.8%;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人员已占全体手工业人员的91.7%;全国私营工业户数的99%,私营商业户数的82.2%,分别纳入了公私合营或合作社的轨道。至此,中国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新华社电
□本报记者 朱柳笛 孔璞 湖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