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所左巷8号目前仍有人居住■摄影/本报记者袁艺
以今天的标准看,首次进京的毛泽东过着一种类似“北漂”的生活——职位低微,收入微薄,与七个年轻人群租在吉安所左巷8号的一间小屋子里。在这里,毛泽东读到许多从未读到过的书刊,接触到许多从未接触过的人物,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1918年秋至1919年春,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陈绍休、陈焜甫、罗章龙、罗学瓒、欧阳玉山等八人在这个小院的3间北房中住了六七个月。在这里,毛泽东读到许多过去从未读到过的书刊,接触到许多过去从未接触过的人物,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一件长大衣 大家轮换穿
1918年6月,毛泽东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待业期间面临着如何选择未来道路的问题。恰好法国到中国招募华工,毛泽东曾经的老师、此时在北大任教的杨昌济把这个消息传回家乡。这时湖南的政局十分混乱,政权不断更迭,“教育摧残殆尽,几至无学可求”。毛泽东、蔡和森等人都觉得这是一条出路,便发动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勤工俭学,出国前先去北京学法文。
“北京对我来说开销太大。我是向朋友们借了钱来首都的,来了以后,非马上就找工作不可。”追忆起1918年第一次来到北京的经历,毛泽东曾这样对美国记者斯诺描述。
8月19日,毛泽东和萧子升、张昆弟、李维汉、罗章龙等24名青年,坐火车抵达向往已久的首都北京。这是他们第一次走出湖南。
来到北京的最初十几天,毛泽东和蔡和森二人暂住在旧鼓楼大街豆腐池胡同的杨昌济家中,其他青年分住湖南在京设立的会馆。不久,他和蔡和森、萧子升、罗章龙等七个人搬进景山东街三眼井胡同吉安所左巷8号。
毛泽东曾对美国记者斯诺说:“我住在一个叫做三眼井的地方,同另外七个人住在一间小屋子里。我们大家都睡到炕上的时候,挤得几乎透不过气来。每逢我要翻身,得先同两旁的人打招呼。”
房间里的设备极陈旧简陋:一个土炕紧贴南墙,炕上铺一条破旧炕席,存放书和衣物的网篮,只能叠放在墙旮旯里。一盏昏暗的小油灯,只有挂在墙上,它的弱光才能充满房间。他们到的时候是冬天,因为只有一件长大衣,外出时大家只好轮换着穿。
来到北京吃苦的毛泽东却不想出国。他对斯诺说:“我陪同一些湖南学生去北京。虽然我协助组织了这个运动,而且新民学会也支持这个运动,但是我并不想去欧洲。我觉得我对自己的国家还了解得不够,我把时间花在中国会更有益处……我另有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