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胡适的学生胡颂平的《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中,有这样一段话:毛泽东说,将来给胡适恢复名誉,1959年12月26日。先生说:"……毛泽东在湖南师范毕业后到了北平,他和五个青年上书于我--这封信,我是交给竹淼生的弟弟竹垚生保管的。在抗战期间,放在上海,竹垚生怕生事,把它烧掉了……"日记中提及的"信",没有保存下来,胡适又没有具体告诉胡颂平信中内容。因而,后人已经无从知晓信里到底说些什么。【本书连载】 |
陕北,红色临时首府保安,1936年夏秋的一天,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坐在毛泽东住的窑洞里,就着一张未油漆过的上面铺着红毡的方桌,对毛泽东进行采访。
毛泽东指间夹着一支"前门",侃侃而谈自己的思想和经历:
"……《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独秀主编。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
胡适由《新青年》出名,毛泽东由《新青年》心仪胡适。
当时,毛泽东的思想尚处于"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思想的大杂烩"中,胡适的言论对他形成后来的思想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俄国十月革命的第二年,毛泽东未来的岳丈、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先生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聘请,任北大伦理学教授。杨昌济在举家北迁的当月,给在湖南的毛泽东去了一封信,劝他去北大学习。还告诉他说,法国因劳动力紧缺,来中国招募工人,吴玉章、蔡元培等人由此提出"勤以作工,俭以求学"的口号,号召青年利用这个机会到法国去勤工俭学,并组织了华法教育学会以主办此事。
在接到杨昌济先生信的两个月后,毛泽东和一帮欲赴法国的年轻人来到了北京城。也就是此次入京,他有了与胡适面对面的机会。
据《新民学会会务报告》记载,毛泽东等新民学会会员在北京时,曾经分别邀请蔡元培、陶孟和、胡适之先生到北大文科大楼座谈。谈话形式是会员提问,请其答复;谈话内容涉及学术理论与人生实践等各种问题。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李伶伶 编辑:严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