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的视角更为尖锐,他认为世界历史始于中国所在的东方,这一段历史可称为人类历史的"少年时代"。但是这时候的中国,君主还是全体人民的"大家长",处于至尊的地位,是唯一独立的个人,其他人都隶属于他,以致任何其他个人都没有单独的存在、主观的自由。因此,就科举而言,尽管人人是平等的,但是这种平等,并不是如同西方一样,表现为上帝面前的平等,而是皇帝面前的平等。即中国人所能享受的平等,只能是匍匐在皇宫宫殿前的臣仆式的平等。倒过来讲,其实大家都是一样地卑微。他尖锐地指出:"在中国,我们看到的是绝对平等的现实,所存在的差别只是同政府机构的联系,个人凭借着才能在政府中担任高级职务,由于中国盛行平等,而没有任何自由,所以专制主义就是一种必然的政体形式。但是,在我们这里,人们只是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而且相互尊重彼此的产权,但是人们也有各种各样的利益和特权,如果我们有我们所说的自由,这些利益和特权就能获得保障。然而,在中华帝国这些特殊利益根本没有独立存在的余地,政府统治完全是出于皇帝一人,他操纵着政府的官员等级体系。"
的确,反映出黑格尔观察的锐利,明末史学家、思想家黄宗羲在阐述中国王权和官员的关系时,是这样说的:"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
可见,黑格尔并没有斤斤计较于科举制度的技术层面,而是从历史哲学的更高视野,看到了中国科举制度的"平等竞争"逻辑核心在中国君主专制体制下的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逻辑一致的思路上的超越,为以后西方政治中立的文官制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科举在西方的借鉴和完善
就考试而言,欧洲的考试制度经过了600多年的演变才得以逐步完善。根据可考证的史料记录,在西方,最早的口试出现在1219年,正值中国的南宋(1127~1279)时期。我在这里提醒一下,当时中国的科举制度已到了成熟期。西方最早的书面考试是在1702年,也许更值得提醒的是,西方考试的目的是测试学术能力,与仕途没有直接关系。至于西方世界专门通过考试来选拔文职官员的制度安排,时间还要晚一些。法国早一点,始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1791年,德国大约在1800年,英国和美国还要再晚一些。
就可考证的时间而言,虽然法国、德国较早学习中国并开始建立文官考试制度,但是由于不稳定和缺乏系统性,对其他国家影响也较小。相比之下,做得更出色的是英国。英国于19世纪中期以后所实行的文官考试制度系统而卓越,因而后来被其他欧美国家以及日本等国所仿效。以下我们花点时间先谈谈英国。
16世纪以后的英国逐渐步入鼎盛时期,号称"日不落帝国"。英国的文官制度显然是借鉴了中国科举的"平等竞争、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的原则,但是,英国显然也接受了黑格尔对中国科举局限性的批评,因此它在中国科举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制度的超越。
到了18世纪,为了克服政党分肥的弊端和保持国家长期的稳定,英国的制度选择是把政务官和事务官分开。所谓政务官是指经选举产生的官员和由这些官员从政治角度任命的官员,他们都有法定任期的限制,随选举成败而进退或随任期届满而离职。所谓事务官是指常任的官员,他们不受选举的影响,职位升迁没有任期,没有重大过失可以一直工作到退休。1712年英国规定高级邮政人员不得参与一切政治选举活动的法律是一个重要标志。从此以后,英国对事务官的范围、类别、行为准则有了明确的规定,并把政府部门的事务官员从政治活动中剥离出来,以保持其政治的中立。相应的,1805年英国财政部首先设立了一个常务次官(事务官);在以后的30年间,英国政府的各部门也都相继设立了这一职务。由此,以常务次官为最高事务官的公务员制度在英国逐渐形成。
1853年英国通过《关于建立常任公务员制度》报告,即著名的《诺斯科特-杜威廉报告》(NorthcoteTrevelyanRepat),为英国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的正式建立奠定了基础。该报告的核心内容有5个方面:(1)彻底废除个人恩赐制和政党分肥制,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公务员,考试由专门机构主持,考试以笔试为主;(2)公务员分决策和执行两大类别;(3)不同类别采用不同考试,如对决策类官员实行通才型考试,考试科目为作文、历史、希腊语、拉丁语、数学、自然科学等,不进行专门技能的考试;(4)公务员不得介入党派活动,不得兼任议员;(5)政府专门机构对公务员实行统一管理,公务员可以在各部门之间转任和晋升。1870年英国发布枢密院令,在《诺斯科特-杜威廉报告》的基础上,以法律形式正式确立了英国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现代公务员制度。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傅军 编辑:严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