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议中国小学语文教材:孩子在吃毒药?
2009年08月13日 07:45 南方人物周刊 】 【打印共有评论0

人物周刊:总的来说,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孩子形象存在什么问题?

蔡朝阳:基本上都是不快乐的孩子,要么就是成人化的孩子,总之是非常态的孩子。这些孩子要么在恐惧中成长,比如北师大版中的《花脸》一文;要么被工具化般的蓄养,只有回报父母才是好孩子的唯一标尺,如北师大版中的《三个儿子》。他们被教育要“吃苦”,不断“吃苦”,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吃苦”,如人教版和北师大版都有的《小狮子》。他们受到冤屈,无处申辩,母亲总是用似是而非的理由搪塞,比如苏教版的《蘑菇该奖给谁》。

这里我还想讲两个更严重的问题。一是教材中儿童视角的缺失。周作人说:“儿童应该读文学的作品,不可单读那些商人杜撰的读本,读了读本,虽然说是识字了,却不能读书,因为没有读书的趣味。”仅就这3套教材的课文来看,有赞美母亲的,有提倡发明的,有呼吁保护环境的,有歌颂伟人的……但大部分都重在说教,极少有真正符合童心、富有童趣的。

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里的《汉语拼音儿歌》,都处处是教育与禁止:“大喇叭里正广播,爱护大佛不要摸”,“弟弟河边捉蝌蚪,哥哥走来劝阻他。”如北师大版《流动的画》:“哦,妈妈,我知道啦!窗外是祖国的画,千万不能弄脏它!”枯燥的说教,如何能让孩子明白,“爱”是个什么东西,“祖国”又究竟是个什么概念呢?

林达写到美国的公民读本,第一课是“你”,爱国,从个体开始,推己及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吾爱以及人之爱,也许才能给孩子以切身感受。缺乏儿童灵性的奇思妙想,勉强编出来的拟人童话,既非童谣,也非诗歌的打油之作,成人读来都觉得干瘪乏味,岂能奢望孩子们喜欢?

二是事实的缺失。可以说不好故事,也可以不那么开心,但不能捏造事实。北师大版和苏教版都有爱迪生用智慧救母亲的故事,就是一个谎言。还有一类,我不敢确定其描述的是否事实,但因为文学描写的拙劣,从而使得故事破绽百出,难以置信。如人教版《日记两则》和《玩具柜台前的孩子》。

人物周刊:你认为小学教材中应塑造怎样的母亲形象?

蔡朝阳:我们挑选了一些篇目,从这些推荐篇目中,庶几可以看出我们对一个母亲的期待。我们推荐《窗边的小豆豆》,因为小豆豆受了正男无理的辱骂,她的妈妈仍是和蔼地告诫她:“绝对不可以区分说‘那个人是日本人’或者‘那个人是朝鲜人’。”所谓人性,就体现在妈妈朴实的话中:“大家一样都是小孩子。”

我们推荐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在龙应台笔下“安安”的天真之所以打动人,正是因为龙应台将自己放在了孩子的地位,她能发现并尊重孩子的天才。我认为龙应台这本书是所有父母的教科书。我们还选了金子美玲、还有琦君……

其实都不用多说了,阅读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但愿我们能读到更多更好的作品,让孩子们有一个更快乐更自由的童年。就像顾城诗歌说的:

让天空永远蓝瓦瓦,

让太阳永远笑哈哈,

让世界上永远有我,

让世界上永远有妈妈。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陈小瑾 编辑:严彬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