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出来后,有人批评他们吹毛求疵,有人批评其“为批评而批评”,也有人指责评点“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吕栋坦言,他们只是凭自己的直觉和经验,看到了现有教材中的问题,如果提出的问题能引发读者对“教育本质”的追寻、对好的教育理念的完善,那么,目的也就达到了。
他说自己只有一个疑问:儿童文学世界,优秀的文本何其多,“为什么偏偏选次一等的、有明显缺陷的、也许还是很糟糕的文字呢?”
人物周刊:做母爱专题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李玉龙:具体到“母亲、母爱”这个专题,我们希望对现行教材提出一些参考性意见,能直接推进教材变革最好,即使不能,也希望对提高教师“用教材教”的能力有所帮助。
我们相信,一个教师如能读到我们这些全新的、颠覆性的解读,也许有助于改进课堂的质量。
人物周刊:你们的研究过程中是否遇到困难?
李玉龙:研究小组没有任何经费,全凭大家的兴趣和热情。如果说有困难,最大的困难是我们的能力是否匹配我们的研究愿望。
当然,有些研究不仅对我们的能力构成挑战,而且直接挑战我们的胆量。即以这个母爱专题而论,3个版本的教材都有巨大的发行量,背后关涉3个出版社的发行利益。但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收到3个出版社的反馈。
人物周刊:总的来说,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母亲形象存在什么问题?
蔡朝阳: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母亲形象不外两张脸孔:要么苦大仇深,要么道德完美如同圣女。很少见到有血有肉的真实的生活中的母亲。比如,比如苏教版中的《水》、《花瓣飘香》、《沉香救母》等文章,人教版的《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北师大版《母亲的纯净水》等,其中的母亲形象多是身体不健康的,这些家庭中一直若有若无地弥漫着一种压抑的气氛。而人教版《日记两则》和《看电视》、北师大版《流动的画》和《妈妈的爱》等,里面的母亲又道德完美到不近情理毫无逻辑。
但不论苦大仇深还是道德完美,有一点是共同的,她们多数无视孩子的主体地位,常以成年人的意志去粗暴干涉孩童的世界。更甚的是以爱的名义,行摧残之实。
还有一个问题,非常有趣,如果说这些教材中有更具人情味的母亲,多是外国母亲。这真是很好玩的一件事。比如人教版中节选了《爱的教育》中的一段,命名为《卡罗纳》,那才是一个值得我们尊敬的母亲。还有一篇托尔斯泰的《穷人》,人教版和北师大版都选了,表达了那种基于基本人性的饱满的爱,读来叫人有一种深切的感动。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陈小瑾 编辑:严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