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陵发掘往事:明万历皇帝和皇后尸骨文革时被批斗
2010年11月05日 16:48 凤凰卫视 】 【打印共有评论0

核心提示: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针对帝王陵墓的考古发掘。这项庞大的计划,曾经惊动了当时最高一级的国家领导人。考古队员们用两年多的时间,打开了定陵地宫,揭开了万历帝后的棺椁。可当他们正向着下一步更大的计划迈进时,接二连三的政治运动排山倒海般到来。当年力主并策划定陵发掘的明史专家北京市副市长吴晗也被当作文化大革命的第一批牺牲,拿来祭旗。声势浩大的明十三陵发掘计划也就偃旗息鼓,留下一堆教训和遗憾。

1966年8月的一天,北京十三陵的一片广场上火光雄雄。激昂的人群高呼着口号:“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打倒地主阶级总头子!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他们批斗的对象,说来也稀奇,是已经死去将近400年的中华大地的统治者,明朝的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位皇后的朽骨。而此时,他们早已干瘪的尸骨正在烈火中焚烧,焚烧的地点,也正是他们长眠的定陵陵门之外。

这样一幕闹剧的上演,说起来还要追溯到更早以前。那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针对帝王陵墓的考古发掘。这项庞大的计划,曾经惊动了当时最高一级的国家领导人。考古队员们用两年多的时间,打开了定陵地宫,揭开了万历帝后的棺椁。可当他们正向着下一步更大的计划迈进时,接二连三的政治运动排山倒海般到来。当年力主并策划定陵发掘的明史专家北京市副市长吴晗也被当作文化大革命的第一批牺牲,拿来祭旗。声势浩大的明十三陵发掘计划也就偃旗息鼓,留下一堆教训和遗憾。

北京市昌平区境内的天寿山南麓,有一片难得的风水宝地。它三面群山环绕,南面一条小河蜿蜒流过,河南有龙山、虎山两山相对,形成一对天然门阙。占据这片宝地的,是明朝一共13位皇帝的陵墓,其中以永乐皇帝朱棣的长陵占地最佳、修建最早,规模最大。它像一位家族的长者,统领者自己的子子孙孙。在长陵的西南,一座形制仅次于它的陵墓与它相望,这便是明朝统治时间最长的万历皇帝朱翊钧沉睡的定陵。历史跨入20世纪中叶,这座历经了将近4个世纪风霜的皇陵,在这时却提前完成了它的使命。

文化界六位重要人士请示挖掘长陵

1955年10月15日,中国国务院办公厅主任林枫收到了一份转呈给周恩来总理的报告。报告的末尾,赫然列着当时文化界6位重要人物的名字:郭沫若、沈雁冰、邓拓、范文澜、张苏和吴晗。报告的内容,就是向周总理请示挖掘明朝十三陵中的首陵——长陵。

主持人:这就是当时候的上书这个国务院,然后这个要求进行定陵发掘的这个著名的报告,这个报告的话,最主要的就是这六个人的签名。很不一般,郭沫若牵头,郭沫若当时中国科学院院长,沈雁冰是文化部部长,张苏是全国人大的副秘书长。是吧,邓拓是北京市委副书记,范文澜是中国科学院的历史第三所的所长,然后吴晗是北京市副市长,明史专家。

解说:当时的北京市副市长吴晗,早年曾是胡适先生的爱徒,明史研究领域的专家。从一封1955年10月13日他写给郭沫若的信中可以发现,正是他联系和发动了其余的五位专家,联合做出了10月15日的这次申请。

当年亲身参与了定陵发掘工作的庞中威老人,通过多年的收集,考察了整个皇陵发掘的前前后后。他认为,这项计划的最早提出,源于几天前的一次郊游。

挖掘计划源自一次郊游

庞中威:说1955年的10月9日是个星期天,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余心清,约了邓小平,李富春,郭沫若到十三陵郊游去了,同时还邀了其他的一些人,我记得还有什么吴晗先生、新凤霞女士。

主持人:邓小平、李富春两位副总理的面大声地向,和郭沫若说,说郭老,长陵这样雄伟里面一定很宏大,肯定会有很多珍宝来陪葬,说不定还会有很多壁画和绝版的古书,咱们把它挖掘开,搞个地下博物馆,好不好,哦,就在这里野餐的时候。

庞中威:郭沫若支持,两位副总理也支持,郭沫若说啊,说你负责,起一份草稿给总理求他批准,求总理批准吧。吴晗这不是爽快地说好好好,是吧。这就给郭老给吴晗就达成君子协议了。

主持人:郊游的这天10月9号,那么那个吴晗起草那个信是10月13号,那就连起来了。回来以后就开始,就开始,就开始起草那封信,然后把那个信再送给郭沫若啊,几个人让他们各自来签名,沈雁冰。

解说:吴晗的想法得到了强而有力的支持,申请也就变成了一个形式。林枫主任在10月19日将他们的申请呈报给了周总理,并亲附一封书信,特意提到:“据我所知,吴晗同志对此事颇热心”。

11月3日,总理批示:“原则同意……”不久之后,“长陵发掘委员会”便顺理成章地成立了。

周总理的一锤定音,在当时来说揭开了新中国文物考古事业崭新的一页。而此后的种种遭际,即便是周总理本人,也是无法预料的。1955年,长陵发掘委员会成立之后,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他们组织人员、筹集款项、到长陵和周边各陵实地勘察,一切似乎势在必行,可是我们都知道,现在真正被挖开的只有万历皇帝的定陵,永乐皇帝的长陵依旧完好地保存着,那么这中间又出现了怎样的变故呢?

中国考古第一掘手“不敢挖”

解说:在当时中国文物考古界,长陵的发掘可以说是最为重大一项工程,因此,考古人员的业务水平也必须有所保证。于是,科学院考古所德高望重的老前辈,58岁的白万玉从河南工地上被急调回京,对十三陵进行勘察工作,但是白老却提出了不同意见。

庞中威:调查了以后呢,白万玉不敢挖,白老他不敢挖。他说了,当时长陵是一个开放的公园,不卖票,随便看。就干干净净的都有人管理,白万玉一看啊,这皇帝陵没挖过,把这个公园,人家一个开放的一个公园,给挖个乱七八糟,找不着地宫门,给把这个陵给挖烂了,白万玉说呀我负不起这个责任,我也丢不起这个人,白万玉不挖。后来白万玉就给夏鼐所长建议,建议以后先挖一个别的陵,做一个试点找到经验以后,反过来再挖长陵,这是白万玉的建议。

解说:白万玉是中国第一代考古专家,当时人称“考古所第一掘手”,说话很有分量。他的建议传到吴晗那里,让副市长也感到了压力。其实吴晗身为明史专家,比别人更清楚那些埋藏文物的价值,因此他也只能采取慎重的态度。那么究竟找哪个陵来进行试掘呢?一筹莫展之际,考古所那里突然传来一个天大的喜讯:“定陵南侧外墙皮有几层塌陷,内有砖砌券门的迹象。”

主持人:当年就是在这个地方找到了那个所谓塌陷的那个小洞。就是大概是在,他们说要一个人踩在肩膀上头才能看到那个洞口嘛,应该是在这个位置,那么高一点,对吧。

王岩:现在呢这修的是发掘以后又重新给它做了一个门。其实过去的话应该是所有的砖,像这样一样是横着这么砌过来的,就是你看不出痕迹的,那么现在的话呢,就因为打开了嘛,就是所以干脆就做了这样的一个门的样子,所以你看这个水泥糊的这个,看得出来是后来新的。

墙皮塌陷 定陵“有洞可入”

解说:用青砖筑起的坚固城墙上,怎么会出现这样一处特殊的塌陷呢?古代修筑皇陵,是一项极其重大的工程,偷工减料的是绝不可能的,那么难道是有意为之?顺着这一思路,考古队员们最终找出了答案:这里面隐藏的,是为皇帝棺椁入葬专门留出的门洞。

主持人:当时候他们发现的这个洞肯定就是这个券门的这个上头后来砌的砖。棺椁入葬以后又重新封上,因为重新把这个墙砌上以后,经过长时间的有点塌陷,所以上边有这个露出来,因为它这个地方的砖等于跟过去的城墙它不是一体的,所以当时候的话,他们说叠罗汉要叠这么高,趴在那个上头往里头照这里头肯定是个空的么,而且看得出来当时候的土大概也就到这,这个上头是没有土的。

解说:定陵“有洞可入”消息传到了吴晗那里。同时,十三陵管理处也传来意见说,鉴于定陵相对安静,并且距离村庄较近,考古队进驻后生活起居会比较方便,所以建议试掘定陵。这一连串的喜讯让吴副市长兴奋异常,他立即写信给了郭沫若,并再次上报周总理,得到了最终的同意:在步骤上先试掘定陵,再发掘长陵。这一天是1956年4月11日,第二天,吴晗收到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来信。

主持人:你看啊,这个郭沫若给,郭沫若接着,郭沫若接到了这个习仲勋的信以后马上又给吴晗写了一封信,都是在这一天,都在这一天。高兴了,对。吴晗市长您给我的信我转给了习仲勋秘书长,他并请示了总理得到同意是很愉快的,习秘书长已有信给您要您负责处理,今后就可以放手做了,我望您趁早再召集文化部和科学院有关同志,商讨进一步的具体措施,祝成功,大家就等着挖了。

庞中威:对。

下页内容:寻找通往地宫的道路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韩宵宵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