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里尔克:布拉格诗人

2011年08月09日 10:28
来源:凤凰网文化综合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里尔克1875年12月出生于布拉格这个波希米亚地区大都会,这里当时属于奥地利,(因为奥匈帝国于1918年解体,分为奥地利和匈牙利)。里尔克的童年生活是缺少乐趣和欢笑的。父亲约瑟夫·里尔克(1838-1906),是个身体虚弱而脾气暴躁的人,仕途不顺后退伍谋得一份铁路局小吏的工作。母亲索菲亚·菲娅·恩特兹(1851-1931)是一个为上流社会生活所着迷的女人,婚前生活在布拉格一个中产的制造业家庭。在她因为婚姻无法满足她过上流的奢华生活而忍无可忍时于1884年与丈夫离婚。而期间的种种不满导致了夫妻关系不合,也对诗人的幼年心灵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诗人母亲与儿子的关系并不和睦,因为比里尔克更早一年出生的女儿刚出世便夭折了。菲娅给儿子起名René便有“天生”(ReBorn)的意思,也是为了纪念早夭的女儿。一直到6岁菲娅都将里尔克当作女孩来教育,留长卷发、穿女式洋装以及提供布制玩偶作为玩具。这也成为了诗人日后创作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杜伊诺哀歌》第四首哀歌〈玩偶〉)等作品都有提及。

1885年里尔克被父亲约瑟夫送往圣波尔藤(St.P?lten)的一家军事学校,而一系列体力化的训练令里尔克不堪重负。终于在1891年因病离开了军事学校,转向一家商校。1892年至1895年大概是里尔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在这段时间里诗人在准备进入大学所必须的中学毕业考试,并决定了此后从事文学创作的目标。并于1895年首先就读于布拉格大学,而后于1896年转往慕尼黑大学。期间一直主修都是哲学,文学和艺术史。

在里尔克离开布拉格之后,遇到了一个重要的女性露·安德烈亚斯·莎乐美(LouAndreas-Salomé),她是里尔克一生中重要的朋友。并在1896年他将自己的名字勒内(René)改为莱纳(Rainer)。

1919-1926:诗人最后的日子1919年6月11日里尔克从慕尼黑来到了瑞士苏黎世。表面上看来是应苏黎士地方邀请前往讲学,实际上则是里尔克想逃脱战后的混乱以及离弃这个耽误他多年写作工作的地方,重新开始《杜伊诺哀歌》的创作。然而找寻一个合适的住所是困难的,起先里尔克苏黎士附近的伊尔舍勒河畔(Irchel),而后在1921年里尔克发现了一个叫做慕佐(Muzot)位于瓦莱州(Wallis)谢尔(Sierre)地区的小城堡。随后在1922年5月里尔克的朋友莱茵哈特(WernerReinhart1884-1951)将这座城堡为里尔克租下而后买下赠与诗人。

1922年二月在短短的几个星期内里尔克灵感迸发,完成了长达十年的《杜伊诺哀歌》的创作,并且在这段时间里尔克还完成了另一部巨著《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SonetteanOrpheus)。这两部作品也是里尔克一生中最重要及富影响力的创作。

因为创作耗费大量的精力、体力,1923年里尔克不得不在疗养院度日。随后的两年时间一直在法国和瑞士逗留,直到1925年8月。这时的里尔克已经虚弱不堪无法摆脱病魔的束缚。终于在1926年里尔克再次身体情况恶化,进入疗养院。

终于在1926年12月29日,里尔克与世长辞。医生诊断为肝脏功能衰竭及白血病。1927年1月里尔克被埋葬在瓦莱西边的小镇Visp,在平滑的墓碑上写着里尔克生前为自己所作的墓志铭(因里尔克死于白血病,一说是由于玫瑰针刺感染。所以在墓志铭中提到了谋杀伟大诗人的凶手-玫瑰):

Rose,ohreinerWiderspruch,Lust,

NiemandesSchlafzuseinuntersoviel

Lidern.

玫瑰,噢纯粹的矛盾,欲愿,

是这许多眼睑下无人有过的

睡眠。

果园

叔本华和尼采对于里尔克的艺术都有着很深的影响,这也是里尔克一直醉心于古典文学时仍不放弃哲学的原因之一。年轻的里尔克传记开始在无家可归后开始,寂寥这是里尔克一生的桎梏。从那首被修饰后出现在1896年发行的诗集《祭神》中的〈家〉(Heimat)可见一斑。表达了里尔克对家乡布拉格的情结。

里尔克的早期创作很受诗歌体裁的控制,且并没有系统的创作。可自《梦想之冠》和《到来》以及随后的《祝福我》(1897/1889)发表后里尔克第一次真正受到世界的注视。而与《祝福我》几乎同时完成的作品"祝福你"则因涉及较多与莎勒美的私隐而无法公诸于世。之后的《时辰祈祷》(3部,完成于1899-1903年)以及一些宗教题材的抒情诗,它们形成了里尔克生命中第一个创作高潮。而后里尔克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为了证明自己并不需要依靠教会的力量而放弃了宗教题材抒情诗的攥写。

尼采的哲学理论也通过里尔克的亲密好友莎勒美,体现在诗人身上并对他形成了巨大的影响。现实的世界根本无法接受两人之间的感情关系,这些大众间严守的道德操守使得里尔克走向孤独,而形成了自己的“内部世界”。

1910年至1912年之间里尔克完成了对其以后诗歌及写作有着很深影响的两部作品-《新诗集》、《布里格手记》。这是里尔克创作类型转变的开端,从唯物(类似豹之类的描述事物外表的诗)诗向唯心诗创作的转变。这些变化逐渐形成了里尔克在《杜伊诺哀歌》中的表现手法。

里尔克人生最后一个创作高峰发生在1912年至1922年之间,由《杜伊诺哀歌》和《致奥尔甫斯的十四行诗》构成了这个创作的高峰。然而这两部诗歌表达的意境却截然不同,"杜伊诺哀歌"中更多的描述苦难与死亡;而《致奥尔甫斯的十四行诗》中则是歌颂、歌颂着世间万物。

[编辑]今天的里尔克里尔克的文学创作影响了很大一批人,这也是里尔克对我们这个时代的贡献。一个充满艺术性的里尔克全集被出版,这是1996年由海岛出版社出版的。在里尔克逝世七十多年后他的作品受到更广泛的欢迎,1998年英国艺术家安妮·克拉克(AnneClark)根据里尔克生平改变的音乐剧《日落之后》(JustafterSunset)上映后得到更好的诠释。

[责任编辑:陈书娣] 标签:里尔 诗人 布拉格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