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石山文化遗址:沉睡五千年的文明
3月9日,记者走进闽侯县甘蔗镇昙石村,近距离感知昙石山文化遗址的独特魅力。一到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只见江泽民手写的“昙石山文化遗址”花岗岩题刻,在阳光下格外夺目。再往里走,就会看到这样一句话:“福建文明从这里开始。”这正是昙石山文化的最好写照。花2小时转上一圈,感知闽人先祖生产、生活和墓葬的状况,便发现此言不虚。原来,先秦闽族文化发源地之谜就藏在这座二三十米高的小山坡下。
昙石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塔式壶,被誉为“中华第一灯”。
昙石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罐。
昙石山文化遗址的一处墓葬。
参观者在昙石山文化遗址的陶吧学做陶器。
3月9日,记者走进闽侯县甘蔗镇昙石村,近距离感知昙石山文化遗址的独特魅力。一到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只见江泽民手写的“昙石山文化遗址”花岗岩题刻,在阳光下格外夺目。再往里走,就会看到这样一句话:“福建文明从这里开始。”这正是昙石山文化的最好写照。花2小时转上一圈,感知闽人先祖生产、生活和墓葬的状况,便发现此言不虚。原来,先秦闽族文化发源地之谜就藏在这座二三十米高的小山坡下。
福建文明史向远古推了一大步
闽,古为蛮荒之地,加之福建历史自秦汉之际方见记载,因此常被历史学家们称为最缺历史的省份。福建人的文明史到底源于何时,有何特征,历来争论不休。
“1954年1月,当时昙石村村民在修堤取土时,发现了大量白色蛤蜊壳堆积层,后来变成了重要的考古发掘,从而揭开了不为人知的先秦闽族文化。阳光下的墓葬、陶器和壕沟告诉人们一个惊喜:福建文明从这里开始。福建文明史也由原来的3000年向远古大大推进了一步。”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工作人员连颖在向记者介绍时,透着几分自豪。
昙石山文化遗址2001年6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原始社会晚期文化遗存之一,自1954年被偶然发现,迄今已先后开展了十次面积不等的考古发掘工作,发现了大量的文化遗迹和遗物。在考古遗址厅,第八次大规模发掘的考古遗迹和文物按原貌展出,记者有种亲临考古现场之感。
“作为中华文明的一朵奇葩,昙石山文化在福建史前文化的学术研究中独占鳌头。”昙石山遗址博物馆馆长李国庆告诉记者,遗址博物馆新馆2008年建起,占地112亩,包括展馆、考古发掘现场、民族文化区、遗址公园等,是一座依托考古而建立的专题性遗址博物馆,目前陈列出来的仅是墓葬区,还有三分之二没有发掘,像居住区、生活区等仍在脚下沉睡着,大量有价值的、抢救性的考古发掘正待继续进行。如果其神秘面纱被全部揭开,规模有望超过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
考古专家依据墓葬的叠压关系,经科学论证,判断昙石山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的氏族墓地,由下而上,分三个时期,距今分别为5000年、4000年、3000年左右。层层叠压的墓葬向人们诉说着历史的沧桑,那深邃的壕沟刻画出闽族部落的公共墓地,也划出了原始社会发展的脉络。
“中华第一灯”知多少
在已发掘出的众多文物中,“中华第一灯”、昙石山人颧骨、原始瓷器、提线陶簋、殉葬男奴、陶釜等文物堪称“中华之最”。
“在125号墓葬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只3000年前的塔式陶壶。此陶壶造型奇特,通高28.6厘米,上装部为圆锥形柄,下装部为壶形,四五千年前的昙石山人使用如此精美的陶壶,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陶壶,被誉为‘中华第一灯’。”连颖说,2010年闽台动漫专家联手打造大型原创动漫《海峡神灯》,再现昙石山文化;2012年丽水世博会福建活动周期间,“中华第一灯”作为三件“省宝”之一亮相。
关于“中华第一灯”这件异乎寻常的器物,最近一次专家辩论会却给出了三种说法:出土时放在第125号墓墓主的头部,这座墓的随葬品也是目前发现的墓葬中较丰厚的一座,暗示了墓主生前的特殊身份。考古学者认为这位墓主极有可能是一位巫师,而塔式壶则是一件法器;也有学者认为它是一盏灯(油灯),与它本身具有的原始宗教特殊意味联系起来,就有人开始称之为“东方神灯”并称为“中华第一灯”;也有学者认为它是原始先民房屋的模型,放在这位墓主的墓葬当中让他在幽冥之中继续居住。
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在4000多年前那个殉狗坑。现场可以见到狗的骨架保存得非常完美,侧躺的姿势相当优雅,仿佛心甘情愿追随主人而去。俗话狗通人性,看来,即使是在四千多年前也不例外。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祖先早就懂得驯养宠物,享受生活,这不得不让今人大为惊叹。
昙石山文化具有亲水特征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在生产力低下的远古时代,表现得更为明显。讨海,便成了昙石山人的主要生计之一,他们捕鱼捞虾,拾取螺蚌、河蚬,采集牡蛎。吃过的贝壳就地堆积,就成了今天考古发掘中所见的贝丘。贝丘文化的先民先流转至闽南沿海各地,后沿台湾海峡因海退期裸露的陆脊迁徙到台湾,再乘独木舟向海洋挺进,迁至环太平洋列岛。今天的南岛语族,其共同的祖先被认为是新石器的昙石山先民。2010年11月,波利尼西亚南岛语族后裔就曾跨越1.6万海里来到昙石山寻根。
“昙石山文化集中分布于闽江下游流域,延及东部沿海地区,并连接海峡两岸,是福建古文化和海洋文化的摇篮。它是我国东南沿海最早被命名的、也是福建省第一个被确认的考古学文化,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色,是先秦时期闽台两岸海洋文化的源头。”连颖说,经过专家考证,其中中层文化与台湾高雄的凤鼻头第三、四期贝丘文化有不少相似之处,通过碳-14测定的年代也大致相当,而其中彩陶、有段石锛和拔牙习俗十分接近。这表明当时闽台两地的居民已经有了密切的往来和联系。
展厅内还有见证闽台文化血脉相连的一组展示:台北市圆山遗址出土的以红褐陶为主的陶器和包括有肩石斧等在内的石器,与昙石山文化存在密切联系,从石器传播图可以明确看出有肩石斧等就是从福建传到台湾的。
学者赵麟斌认为,昙石山文化与台湾史前文化十分相似。历史上,福州陆陆续续向台湾多次移民,尤其在明清两朝,进行了数次大规模的移民,对台湾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建陶吧办展览,品博物馆文化
昙石山文化遗址是福州四大文化旅游品牌之一,如何把这张福州文化名片擦得更亮?有关部门和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吸引人、留住人”上动了不少脑筋。除了与旅游局、旅行社合作推介、组织中小学集体参观外,还建陶吧,办展览。
“在一个墓葬中一次出土了18件陶釜,这在国内尚属罕见。从墓葬里最下层挖掘出来的陶釜,可以说就是现代砂锅的祖先。大大小小的陶釜就是他们生前饮食习惯的再现:炖、煲、煮,汤水是重要的饮食内容。昙石山人邻江滨海,那时就明白河鲜、海鲜不宜同煮,要分门别类地清炖才各有口味。这也许就是福州人好煲汤的渊源所在。”李国庆话锋一转,“尽管这里陈列的陶器文化底蕴深厚,但小孩子看完后体会未必深刻。为此,我们就建起这个陶吧,大家参观后可以免费在此玩陶土,或跟着老师学做,或凭记忆模仿着做。一到春秋天,就会有很多家长趁周末带着孩子来这里,一待就是大半天。”
记者在现场看到,陶吧有200多平方米,设备一应俱全,两边的架子上摆放着数百件形状各异的陶器作品,原来这些都是前来参观者自己动手做出来的。
“为了保持博物馆的持续吸引力和亲和力,在经营好独具特色的固定陈列的基础上,我们经常把其他地方的优秀文化遗产请进来,组织异彩纷呈的临时展览,让观众在对比中更好地感知先秦闽族文化的魅力。”李国庆说,如今,品味博物馆文化渐渐成了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本月,青海彩陶展首次大规模亮相该馆,展出的87件彩陶文物,均为马家窑文化时期的生产和生活用器,就在记者采访期间,不时有市民三五成群前来观展。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图片新闻
视频
-
台球女神车侑蓝代言游戏拍写真
播放数:42198
-
《真人快打》电梯里的恶作剧
播放数:86526
-
暴力萝莉360度无死角卖萌
播放数:132668
-
性感女模扮九尾狐阿狸魅惑众人
播放数:47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