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众人质疑《狼图腾》 姜戎:我决不妥协!


来源:新京报

姜戎说,所有素材都是真实的,所有细节都有出处。他对内蒙古有着深厚的感情,作品对内蒙古的人民产生重大影响,他要坚定地捍卫蒙古族古老优秀的文化,决不妥协。

《狼图腾》封面

《狼图腾》封面

核心提示:2008年4月11日《新京报》报道,《狼图腾》作者姜戎被指“谎话连篇”,外号“白眼狼”;2008年4月18日,与姜戎一同在内蒙古插队的近20名知青自发组织了一场研讨会,从学术角度对《狼图腾》进行了批判,认为“狼图腾”是伪文化,不符合事实。

针对以上关于《狼图腾》的故事造假和文化造假的争议,《狼图腾》一书作者姜戎4月23日主动与本报记者取得联系,接受采访,作为他在全国范围内对争议事件的首次回应。

姜戎有话要说

“书的内容完全是依据我11年的草原牧区的生活经历所写,绝不存在造假之说,最近媒体关于我的作品所提出的质疑和抨击,就像近期发生的西方媒体对中国西藏问题的宣传一样,是片面的、不实的。”姜戎对本报记者说。

姜戎告诉本报记者,当日恰好他插队所在的锡盟东乌旗满都宝利格镇的9位牧民来北京办事,他们一起很愉快地谈了一下午,牧民中间有该镇党委书记呼日查,以及姜戎当时所在的陶斯队的嘎查长额日登白依拉等。

“他们都认为《狼图腾》这本书写得非常感人,所有的故事是真实的。因为《狼图腾》的蒙文版已出版两年了,许多牧民都非常喜欢看。对于狼,并不是有些反对者所说的‘恨之入骨'、‘深恶痛绝',狼在生态保护上是主力,是平衡草原各种关系的重要动物,某些人的说法是歪曲事实。”姜戎说。

“这几位牧民尤其提到,蒙古人认为狼是‘天狗'(腾格脑亥),‘天狗'是天生保护草原的。牧民死了以后尸体要放到草原上进行天葬,主要就是‘天狗'来处理。3天以后如果发现处理掉了是非常高兴的事情,就说明‘升天'了;假如3天没有被处理掉,就说明灵魂没有升上天。”

“有学者说,一般人死了以后都喂老鹰和别的动物了,牧民们不赞同。”姜戎说,“我在草原上生活了11年,我是知道的,老鹰3天处理一个人是不可能的,只有狼才能办到,也只有狼才能把骨头处理掉,天葬表明的就是一种对狼(天狗)崇拜的延续,怎么会没有狼图腾呢?”

姜戎提到,《狼图腾》的故事都是真实的,是由几个小故事组成的大故事,这在小说的写法上也是允许的。“我可以肯定地说,所有的素材都是真实的,所有的细节都是有出处的,(内容)有的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有的是亲自调查以后获得的(故事)。”

姜戎说,他对所插队的内蒙古有着深厚的感情,并且所写作品的内容也会对内蒙古的人民产生重大影响,他要坚定地捍卫蒙古族古老的、优秀的文化,决不妥协。

“评判这本书是不是故事造假和文化造假最权威的不应该是知青,而应当是当地的牧民。一些知青不了解当地的情况,他们是有目的、有立场的,甚至于在理解上有问题。他们可以不相信姜戎,但不可以不相信牧民,我在牧区生活了这么多年,也养过狼,狼的故事写不完,何必编造假故事?在草原上,我深深地受到了狼图腾精神的洗礼,狼图腾几千年来始终是蒙古族人民的民族图腾。”

姜戎表示,近期他会邀请《北方周末报》的记者进行一次更深入的独家采访,让内蒙古的父老乡亲了解一个真实的姜戎和《狼图腾》。

■反对

蒙古族崇拜的其实是活佛与喇嘛

《青春之歌》作者杨沫之子、著名作家、《血色黄昏》作者马波(老鬼):早期,蒙古族确有将狼视为图腾的事实。但是,随着藏传佛教——喇嘛教在公元十世纪的复兴,公元13世纪后期,由于元朝统治阶级的扶持,上层喇嘛开始掌握政权,并将该教传入蒙古族等地区。当喇嘛教在蒙古族地区兴盛之后,将狼作为图腾的崇拜便逐渐消亡。

蒙古人对喇嘛教的崇拜是非常虔诚的。我们到牧区插队的1967年底,当地牧民曾对我们说过,每三到四户牧民家,便有一男子出家当喇嘛。因此,在如今的牧民心目中,崇拜的不是什么狼与“腾格里”,而是活佛与喇嘛。《狼图腾》将对狼的崇拜硬塞给牧民,是一种时间错位和对历史的招魂。

将狼作为图腾在蒙古秘史中确有记载,但那是古时的事情,当今早已不复存在。我们在牧区的几年,只看见牧民狠狠打狼,从未见他们对狼有过感情。而作者为了宣扬自己的所谓哲学,实现对狼的吹捧,硬是通过毕力格老人之口来昭示他的思想。这里有概念偷换的问题。

书中对狼的褒奖,竟然挂在日本侵略者和八国联军的脖子上。作者对中国人的蔑视,无不寄托在汉人再一次被奴役、接受“输血”上面。这岂不是鼓励当汉奸吗?竟然还披上了文化的外衣。这种伪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遭到唾弃。

我不认为蒙古族有什么图腾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教授、博士,蒙古学专家布仁巴图:对于《狼图腾》作品本身我不做评论,我不认为蒙古族有什么图腾,在蒙古族历史上有对于动物成为人名的记载,比如阿尔斯楞(狮子),但不一定就是蒙古族的图腾,以动物的名字作为蒙古族的人名的有很多,难道都是图腾吗?但历史记载中对于狼是象征一种耐力、勇敢吃苦耐劳的精神。在突厥碑文所记载的内容中就有:我父皇的军队像狼,敌人的军队像羊。这说明狼只在蒙古族的历史中是一种勇敢精神的象征。

现在有的观点提到的所谓的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谁强谁弱的问题,我觉得这只不过是两种文化形式,各有各的生存方式,他们的文化有互补,也有影响。从狼的习性来讲,狼的活动范围随着环境和气候的改变而改变,其活动范围之广,也给相对居于闭塞的农耕文化带来一种开放的活力。

我认为作为一个民族,应当是崇尚狼的一种精神,那种像狼一样的进取精神,虽然有些残酷,但是这也是所有的强者必备的一种精神。

时至今日蒙古人图腾习俗还未经考证

内蒙古知名作家、评论家李悦:被姜戎称为中华民族精神之核心的狼图腾精神到底是什么精神?内涵是些什么?

如果让我回答,我会说:我从《狼图腾》中读到的狼图腾精神是野性、凶残、暴力倾向和专制。

然而在这本书结尾处,姜戎的主人公陈阵是这样下了个定义:“实际上最能概括中华民族精神的就是两句早期的儒家格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而这四个‘不':不息、不淫、不移、不屈,就是典型的狼精神和狼图腾精神,也是对狼图腾精神的准确写照和高度概括。”

原来姜戎“进行了30余年的研究与思索”(引自小说前的《编者荐言》),只不过是告诉我们游牧文化的狼图腾精神就是几句农耕文化的儒家格言,而对这几句格言理解最深实践最好的是几位握有强权的封建帝王。

姜戎当然不会同意我们的结论,然而逻辑上就是如此。姜戎错在了什么地方?错在了源头!他是想从民族性格中引申出历史发展规律,再按照这一规律重新书写历史。

另外,姜戎还犯有许多常识性错误,应该及时得到纠正。例如他说:“蒙古民族是世界上最虔诚信奉狼图腾的游牧民族,把狼作为蒙古民族的图腾、兽祖、战神、宗师、楷模,以及草原和草原民族的保护神。”

这完全是没有任何史实根据的杜撰,时至今日还没有一位史学家考证出蒙古人有图腾习俗,更不要说以狼、鹿为族徽的图腾习俗和传说了。

姜戎的人生经历和知识结构很容易接受民族性格论、唯皇史观和现代史观,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们批判他的作品,是希望增强读者识别错误历史观的能力,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

■支持

争议《狼图腾》是好事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姜戎爱人张抗抗:一本书有争议不可怕,相反是好事,姜戎只是把生活中的那些被尘埃湮没了的东西给找出来、挖出来,把那些丢失了的记忆再现出来,没有人能够做到这些。

它是一部文学作品,中间倾注了姜戎对内蒙古大草原深厚的感情。所谓的撒谎是一些人没有根据的看法,至于文中的观点与这部作品的好与坏,只能让时间和历史去证明。

《狼图腾》总体感觉比较真实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协会副理事长、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嘎日迪:我是1969年到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插队的一名知青。在2004年姜戎出版这本书以后,我就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放到床头经常翻看。我对这本书的总体感觉还是比较真实的,也反映了当时的一些情况,任何作品都不可能完美。任何民族都应该有一种精神,把狼的精神赋予蒙古族的身上似有些牵强,但毕竟说明了一种强悍与进取。

知青这一代人,其中什么人才都有,尤其是对那段历史有人去描述去挖掘,即便写得过头了一点也应该值得欣赏。

《狼图腾》争议脉络

对《狼图腾》最激烈的批评,来自德国汉学家顾彬。他说:“《狼图腾》对我们德国人来说是法西斯主义,这本书让中国丢脸。”还有批评者说:“《狼图腾》满足了大众对简单通俗的历史观的需求,可以说是一种慷慨激昂的媚俗。”

50万字的《狼图腾》,有段话被引用得最多,“中国汉人崇拜的是主管农业命脉的龙王爷——龙图腾,只能顶礼膜拜,诚惶诚恐,逆来顺受。哪敢像蒙古人那样学狼、护狼、拜狼又杀狼。人家的图腾才真能对他们的民族精神和性格,直接产生龙腾狼跃的振奋作用。”

姜戎书中观点和言论,在网络上引发了巨大的争论,各持己见吵作一团。法国《快报》杂志评论(弗朗索瓦·布奈尔)说:“《狼图腾》是伴随着声声鼓点,在生态主义底色上绘就的启蒙小说,它所激起的热烈讨论尚未结束,包括在对地球的保护常常会与人们对生活略过于甜蜜的看法发生冲撞,以及西方不太接受的对狼的歌颂。”

2007年11月,由葛浩文翻译的《狼图腾》英文书稿打败了240部来自亚洲的文学作品,获得了香港亚洲文学奖。评委会主席、加拿大前总督阿德瑞纳·克拉克森(Adrienne Clarkson)的评奖词说:“这是部景观恢弘的小说,讲述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内蒙古草原上的生活,对牧民与殖民、动物与人类、自然与文化等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有独具匠心的深切体会。”

姜戎不希望人们把《狼图腾》只看作是小说,他在意的也不仅仅是故事。“我用亲眼目睹的事实来揭露和批判农耕文明对草原的破坏,唤醒国人来反思我们民族的弱点,学习狼顽强进取、友爱合作,为争取独立自由,不屈不挠的精神。”

小说《狼图腾》再次引发争议,是在今年4月初。

今年4月初,姜戎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称:“这本书里所有的细节和故事大多都有出处,都是真实发生过的。”曾在内蒙古草原当了7年知青的作家马波认为,小说与事实出入较大。草原牧民对狼恨之入骨,没有任何牧民把狼当成神来膜拜;事实上,牧民认为这种动物与苍蝇、老鼠、臭虫同属一类,是害兽。草原上年年打狼,牧民见了狼必消灭之,决不放过。《狼图腾》虚构了一个事实,虚构了一种文化。

针对姜戎在书中多次提到狼是草原民族的图腾,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刘小萌说,从史学的角度看,《狼图腾》中一些论述与中国文化的基本常识不符。对狼的图腾崇拜只存在于原始的先民信仰阶段,且也只是诸多图腾崇拜中的一种。

同在内蒙古草原当过多年插队知青的刘小说,《狼图腾》把狼视为东方民族的自由神,而事实上,狼本性凶残、暴虐、贪婪,狼性绝不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提倡的东西。我们现在更需要提倡诚信、友爱、对弱者的同情和保护等美德。

但同为当年内蒙古知青的画家陈继群则对记者说,《狼图腾》毕竟是一本小说,对它不必过分苛求。《狼图腾》一书的价值在于,它有助于促进人们的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它能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态观念,使更多的人增加对草原和草原文化的了解。

争议仍在继续。

[责任编辑:冯婧]

标签:姜戎 狼图腾 呼日查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