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你眼中的涪陵 正是我们的中国

2012年03月19日 13:44
来源:新京报 作者:朱桂英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但是,这种尊重不是对知识与真理的尊重,而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期待。彼时人们只是相信,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人生,可以过更好的生活。十多年之后,当大学毕业生就业危机越来越严重的时候,人们对教育的信任,就发生了动摇。寒门子弟,前景堪忧,甚至出现了教育无用论。也许,你后来也发觉了这一点。

私人记忆会带人重返真实的历史

你的很多读者在你的书里,读到了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上没有的东西,他们为此兴奋喜悦,感谢你打开了一扇窗口。

照理说,一时代之人,对最切近的历史,印象最深也更立体。但是,你却在自己的学生中发现了历史记忆的失序,他们对自己国家的当代史很陌生,八十年代、七十年代、六十年代,中国发生了什么,他们并不清楚。而对十九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仿如亲历,因为这是历史高考的重点之一。

你发出的感慨,让我们再次惭愧。你说,如果一个国家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居然对切近的历史没有清晰的概念,也很可怕。

是的,这是危险的失序,如果不知道昨日的历史,何以获得对当下生活的理性判断?不过,你很快发现,这种失序属于集体记忆的范畴,当你让你的学生写写自己家庭的记忆时,他们笔下父辈、祖辈的故事,足以支撑起他们对过去历史的真切认知。在回忆自己最亲近的人的过往时,他们脑海中的限制不再起作用。在集体失忆的地方,总有私人记忆填补荒芜。

故乡的美丽与离乡的忧愁

涪陵附近地区的山水都很美。这是我们通过你的眼睛看到的。你一个人背着帐篷和重重的旅行包,走在罕有人迹的陌生山水间,与遇到的乡人交谈,乐颠颠地想自己可能是唯一一个穿越那片山水的外国人。

我们被你的文字打动,被你背包客的形象打动,但不免忧伤。在中国,伴随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进程的,是人们对故乡的背叛。我们中很多人,自觉逃离在土地上劳作的命运,跑向城市,跑进物质繁华之地。在你看来是山清水秀的地方,在他们看来是穷山恶水,是扼住命运的重负。

明媚的阳光下盛开的油菜花,正在茁壮成长的小麦与水稻,你眼里的美丽,在当地人那里是艰辛,在一些已经进入城市的农村人眼里,则是遥远的但不愿再回去的记忆。正因为这些地方的偏僻,才让你感觉到不被人为侵扰的自然之美。

你看到乡人脸上的微笑,会觉得他们有一种快乐,你把在山里种地看做是一种自由的生活方式。当然,你知道你眼里的自由与文化,是他们的苦难。

而我们读着你的文字,感到心痛的是,为何我们不能坚守美丽的故土?事实上,你的《江城》出版之后,很多人将其看做是一本旅行指导书,但是,山水之美为更多人所知,并不能改变人们逃离土地的欲念。这是中国式的困境。

不信任是你不得不经历的

在你已经学会用汉语和当地人交往的时候,在你学会用方言创造娱乐气氛逗人们开心的时候,当你指着自己的鼻子自称“洋鬼子”以收获对方快乐笑声的时候,你发现自己还是没有办法获得信任。你不受信任,不是因为你品质上的缺陷,而是中美两国、两种文化间的偏见。

你和路人偶然的交谈,往往变成重大的外交事件。人们会问你对中国的看法,对资本主义的看法,对美国的看法……不同的人问你,期待的是相同的答案。而这答案,显然不是出于他们自己思考的需求。

无法与人坦诚交流,一直困扰你。你的同事不敢与你走近,有时邀请你去家里,往往在最后时刻取消,原谅他们吧,那时,与你交往,是一个政治事件。

现在,涪陵的一部分已经淹没水中,而人们正读着你的书,思考着你所呈现的真实。你的书在中国出版后,那么多人信任你的观察力与判断力,那么多人尊重你在书中的观点,两相对比,不知你作何感想?

复信为盼,祝一切好

朱桂英

2012.3.13 于北京

我会回到中国,也许不再离开

朱桂英小姐你好:

非常感谢你对我的书感兴趣。

坦白说,许多年来,我都没有想过它们可以在中国大陆出版,我也没有想到人们会感兴趣。现在,我的书和故事终于能在它们发生的地方被读到。我为自己能够做到这一点而心怀感激。

[责任编辑:何宇达] 标签:历史高考 中国出版 涪陵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