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文学的落寞与躁动
编者按
2011年,有哪些文学风景进入了你的视野?有哪些作家作品令你品味无穷?在一片喧嚣之后,有哪些质地优良的文学作品最终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今天,《人文天地》约请部分国内作家、评论家、诗人,畅谈各自在这一年的阅读体验和文学观感,描述他们视野中的文学节庆和文学奖,为读者呈现私人化的2011年文学履历。这些私藏的文学记忆,是最真实的艺术留痕。
数日内便获过亿票房的《金陵十三钗》,依然在与《龙门飞甲》半真半假的对垒中热火朝天般捞金、热映,在这样的喧嚣热闹中回顾2011中国文学,首先应该强调的是,几乎所有高票房高收视的影视剧作,都是自小说改编而来。然而,高科技、新媒体、影像化的条件下,人们眼中又几乎只有好看刺激的电影电视,一波波大片热以及动漫热潮中的文学却感觉有点冷。
面对高度娱乐化、快餐化、碎片化产品的猛烈冲击,应该相信,文学的牢固根基并不能被彻底撼动。
2011主流文学的硕果应该说足以让人欣慰。本年度夏季揭晓的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尽管备受争议,但整体上看几部获奖之作还是能够当得上近年的文学高点。而贾平凹的《古炉》、王安忆的《天香》、池莉的《她的城》、范小青的《香火》、格非的《春尽江南》等也在本年度纷纷问世。这些作家明明知道要大面积超越自己的原有高度有多难,却依然锲而不舍,倾心笔耕。而正是这样的坚守,中国文学必然还会稳步前行。
主流文学的稳健发展还有一个重要事件,就是诗歌创作上的“首届黄河金岸诗歌节”的成功举办。虽然诗歌在大众阅读方面备受冷落,但依然有大批诗人把诗歌作为“我生命的一部分”,诗歌因此而充满活力。此外必须提到,还有一个尚未引起广泛重视的文学事件,就是第一个“中国文学之乡”正式挂牌,落户宁夏西吉县。这个县活跃着大批农民作家,不仅涌现出了郭文斌、单永珍等全国知名作家、诗人,而且每年在全国重要刊物发表大量文学作品。他们的每个乡镇及县直属单位都成立有文艺家协会。这样的名副其实的文学之乡正如当年赵树理的小说,恰恰代表了新时代“中国文学的方向”。
文学的魂,根本在于对传统文学精神的发扬和延续;而文学的生命力,又不能离开文学作品的流行。流行文学经常被指责为“消费主义”和“低俗肤浅”,但其实每一个时代文学的长河都少不了流行文学的那条更有草根性和亲和力的“劲流”。新媒体时代的流行文学主打者当然就是网络文学。2011网络文学不仅有月关的《回到明朝当王爷》、《步步生莲》,土豆的《斗破苍穹》,唐家三少的《斗罗大陆》,猫腻的《庆余年》、《间客》等等被网民集体叫好。更重要的两个事件是:第一,盛大文学举办“2011年青春流行小说PK大赛”,获奖作品将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第二,茅盾文学奖首度向网络小说开闸。这些动作无疑都是流行文学健康发展的推动力。
世界是青年人的,文学的世界自然也是青年作家的。文学的未来,必然需要年轻的文学家去继承和开创。因此,对青年作家的及时培育和褒扬,无疑是我们的文学生生不息的根本路径。近年来的青春文学已在我们的文坛上春蕾绽放,吸引着大批“粉丝”。而今年7月,由人民文学杂志、天下阅读网联合主办的90后“星生代”文学大赛启动。正统文学高层也把韩寒、郭敬明作为了青春文学的标杆。大赛不仅为90后一代提供表达自己、激扬文字的舞台,是全新角度的文学大赛,也是一次华语青春文学的大阅兵,被传统权威层面鼓励的新媒体文学家的集体亮相,必将涌现出更多更亮的文学新星,用璀璨的更富青春气息的文字,开启一个全新的文学时代。
浅阅读代替精神感知
白描(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
因为近几年来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多是长篇小说,引起大家对长篇小说的关注。我也读了不少,在我的印象中,整个文学环境中多是平庸之作。其实这几年,包括长篇小说领域的创作,也包括其他门类,让人为之心动、有口碑、口口相传;有一定文学高度,能让我感到欣慰和鼓舞的作品几乎没有。
我也一直在思考原因何在。是价值多元的时代?是文学观和审美观的转型?大家在探索和尝试等等,可能与这些有关。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作家本身,作家的心态出了问题。大的文学环境、市场化的冲击导致很多作家缺乏定力,非常浮躁和急功近利。这不是为了未来的创作,而且这一说法我觉得站不住脚,伟大的时代应该创造出伟大的作品。人的命运如此起伏不定、社会样态如此纷繁复杂,而这正是我们出好作品的时代。
纵观这几年来,文学领域特别苍白,精神含量特别稀薄,不是缺乏数量、花样、作家、好的传播环境。症结在作家们用多媒体、网络获得的第一手信息代替从生活中直观的体验,用浅阅读代替了精神感知,这让很多作家失去了很多写作素材。
女性小说更具亮点
牛玉秋(中国作家协会研究员,著名评论家):
今年出现了一批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小说,可能与社会问题相对集中有关,但我觉得存在一些导向的问题,就像我说的,有些作者会有“审美同情”的问题,他们没有写出作品中的亮色。相对而言,几部女性的中篇小说令我非常喜欢。比如池莉的《他的城》,讲述了三个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武汉女人,在经历婚姻带给她们的伤痛时,如何彼此理解,最终成为朋友的故事,体现出一种温暖的东西,耐看。
还有邵丽的《城外的小秋》写的是城市化进程中人发生的故事,虽然其中涉及城乡土地纠葛,但非常田园。青年小秋和郝晴天对爱情和土地的坚守,小秋奶奶和郝强爷爷一生源于爱情又超越男女之爱的相互帮衬和心照不宣,都是极为纯净、在现实中难以见到的。她的视角很独特,关注的是当下人们在失去精神家园之后,物质化的家园也不复存在。比如我小时候住的地方都遭遇拆迁了。这些物质性的家园包含了很多精神性的东西,把人和大自然的关系体现得很真切。《城外的小秋》恰恰带我们去乡间寻找那些过去,令我们重回精神家园。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