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伍迪·艾伦:恋童癖与人生虚无主义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人参与 评论

伍迪·艾伦是现代精神最典型的产物,也就是尼采、萨特以及指出世界无意义的科学世界观的产物。这种理解认为,艾伦用电影向我们展示了人生根本的虚无,所谓价值不过是个人偏好与成见。

艺术家的人生与艺术

2月1日,《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纪思道在他的博客上发布了伍迪·艾伦的养女迪兰·法罗写的公开信,信中说伍迪·艾伦在她7岁时猥亵过她。2月7日,人们终于等到了伍迪·艾伦的回应文章。如伍迪·艾伦所说,很多人刚开始也觉得这个指控特别荒谬,作家斯蒂芬·金说:“我认为那不是真的,迪兰的信中明显有一种很贱的成分。”但舆论逐渐变得对伍迪·艾伦很不利。伍迪·艾伦在回应文章中说,他当年通过了测谎仪的测试而米娅(迪兰的养母)不愿意接受测试;他有严重的幽闭恐惧症,不会去什么阁楼。而在同一天,《名利场》记者列举了关于此案的“十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包括艾伦因为对迪兰不恰当的举止接受过心理治疗;艾伦说他从未去过那个阁楼,但是在阁楼里的绘画上找到了他的头发。《商业周刊》的保罗·巴雷特说得很有道理:“伍迪·艾伦如果爱他的女儿迪兰,他就不该发表这篇谴责其母米娅的文章。”

伍迪·艾伦在滑稽短剧中的表演(摄于1969年)

真相到底是什么?伍迪·艾伦真的是恋童癖,还是米娅·法罗在报复他?评论家亚当·柯什在《新共和》杂志上撰文说,这一事件的真相永远都不会被确证。但可以肯定的是,电影爱好者将会原谅伍迪·艾伦,他们不会因为伍迪·艾伦的人品而否定他的作品。

迪兰的公开信不仅要求好莱坞明星出来回应,也是写给所有电影观众的。“你最喜欢伍迪·艾伦的哪部影片?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你要知道:我7岁时,伍迪·艾伦牵着我的手,把我带进我家二楼一个昏暗的、衣橱一般的阁楼里。他叫我趴着,玩我哥哥的电动火车。接着他性侵了我。他一边做一边跟我说话,答应带我去巴黎,我会成为他电影中的明星。”这件事对她造成的结果是:“我害怕被男人触摸。我得了进食紊乱。我开始割自己……每次看到他的脸——海报上、T恤上、电视上——我就要掩饰自己的惊恐……现在,你最喜欢伍迪·艾伦的哪部影片?”

亚当·柯什说:“迪兰·法罗的意思是,一旦我们知道了伍迪·艾伦是什么样的人,就再也没法欣赏他的电影了。每当看到艾伦的脸,我们就会想到在阁楼里发生的事情。这种设想的前提是,我们不可能欣赏坏人的艺术作品。”而这个前提是错的:莎士比亚的同时代人本·琼森是英国最伟大的诗人和剧作家之一,今天他仍受到人们的尊敬和喜爱。琼森还是一个谋杀犯,1598年他在决斗中杀死了一位演员,他躲过了绞刑,但手指上留下了终生的印记。许多读者都知道这件事,但他们不会拒绝读琼森的作品。

柯什写道:“在欣赏艺术时,人类很自私。如果一部电影、一本书或一幅画能给我们带来快感,我们就享受它,不会去问创作它的人是好人还是坏人。读琼森的作品不等于我们宽恕了他的罪行,就像我们敬佩卡拉瓦乔的作品不等于赞成他割掉一个皮条客的睾丸而杀死他。我们能够理性地享乐。罪行过去得越久,对享乐的理性化越容易。琼森杀人是400年前的事情了,他的书今天仍很生动,不去读他的书是对我们而不是对他的惩罚。”

更重要的是,艺术作品不是其创作者道德品质的直接反映。它更像是实现特定目标的工具——解释世界、传递美与真。我们永远不会问更加实用的工具的制作者的道德品质,造冰箱、设计网页的是什么样的人?艺术品跟实用工具的差别是,艺术是精神的工具,制作它需要的不只是手艺,还需要一种我们认为跟恶行不相容的洞察力。一个理解爱的人其行为怎么会令人痛恨,创造美的人怎么会令世界变得丑恶?不幸的是,艺术史表明艺术家能够实现他无法践行的对真理和价值的深入理解。狄更斯对家人之间的亲情和忠诚的描写最为动人,但他无情地抛弃了自己的妻子。“艺术家不是教士,他的工作只是为他的真理寻找表现形式,而不是践行其真理。”

柯什最后说:“艺术家的生活不能贬损其作品的力量,有时却能帮助我们理解其缺陷。诗人庞德的反犹主义就不只是个人的罪过,而是其想象力的核心组织原则。类似地,伍迪·艾伦的一些影片,如《曼哈顿》,表现了恋童癖想象、对纯真的迷恋。艾伦的个人形象不会使他的艺术失去资格,但会让人们注意其艺术中本来就有的令人反感的方面。即使迪兰的指控被证明是虚假的,他电影中的这些问题仍然存在。”

伍迪·艾伦的虚无主义

美国学者达蒙·林克说:“我不知道伍迪·艾伦和迪兰·法罗两人之间20多年前发生过什么,我知道的是,艾伦是一位道德上的虚无主义者。这并不能证明他猥亵了他的养女,但这意味着他的哲学观使他无力去谴责这种行为。”伍迪·艾伦是现代精神最典型的产物,也就是尼采、萨特以及指出世界无意义的科学世界观的产物。这种理解认为,艾伦用电影向我们展示了人生根本的虚无,所谓价值不过是个人偏好与成见。

美国思想家艾伦·布卢姆在《美国精神的封闭》一书中说:“伍迪·艾伦的影片《齐立格》讲述了一个依附取向的人的故事,他与自主取向的人形成鲜明对照。这些字眼在20世纪50年代由于里斯曼的《孤独的人群》而广为流传,而里斯曼又是从他的分析师弗洛姆那里借来的,弗洛姆则是从尼采的继承人、真正严肃的思想家海德格尔那里汲取了这些思想。我吃惊地看到,艾伦是那么教条,他看待事物的方式——直接植根于深邃的德国哲学——又是怎么变成了美国娱乐市场的套路。伍迪·艾伦扑朔迷离的喜剧诊断出了我们的病根来自价值相对主义,其治疗方法是价值定位。他的强大力量在于他刻画了一个有自我意识的角色扮演者,从未对自己扮演的角色感到自在。但是艾伦在戏弄他的犹太人身份时却是乏味而浅薄的。他对健康而自主的人的刻画既不可笑也无意义,是他彻头彻尾的败笔。

布卢姆说,伍迪·艾伦电影中的哲学其实很肤浅:“艾伦塑造的自主取向的人根本就是个空洞苍白或子虚乌有的人物,这使人不得不怀疑人物创造者的思想有多么深奥。这里我们面对的是空无一物,只是不清楚艾伦是否明白这一点。自主取向是平等派的诺言,它使我们很容易憎恨和嘲笑我们在自己身边看到的资产者。这实在太肤浅和太令人失望了,因为它试图使我们相信,我们生活中的虚无主义的痛苦不过是一种神经官能症,但凡稍加治疗和挺直腰板即可治愈。弗洛姆的《逃避自由》不过是在卡耐基的思想上面涂了一点儿中欧文化的奶油。关于什么是自主取向,伍迪·艾伦其实没告诉我们任何东西,如果追溯得更远一些,弗洛姆同样没有。只有在海德格尔那里才能了解到一点儿有关自主取向之真正含义的严酷事实。艾伦帮助我们惬意地与虚无主义共处,帮助我们把它美国化。”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胡涛]

标签:伍迪·艾伦 恋童癖 迪兰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