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靳尚谊:中国文化产业仅占GDP2% 相当落后


来源:美术报

人参与 评论

全国政协委员、油画家靳尚谊与冯骥才则持不同意见:“我了解的情况是,文化产业在各国GDP的比重,最高的是美国,占30%;亚洲最高的是日本,占12%左右;印度,占6%左右;而我们中国只占2%。这就说明在文化产业化上,我们是相当落后的。现在的问题只是在于,我们在文化产业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就是很多时候把钱放在第一位。”

关键词4:文物保护传承人保护

近年珍贵文物被损毁或被遗弃的事件时有发生,其中不乏国家一、二级文物,文物保护工作形势严峻。2013年6月初,有学者在考察苏北一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汉代石刻时,发现了一些在保护过程中无意识损害文物的行为。该处画像表现的是一些宗教内容,比敦煌莫高窟还要早200年,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一处佛教摩崖造像,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协副主席言恭达在考察此地期间,恰巧碰到有几个人正手忙脚乱地在搭脚手架,准备实施一些后续的保护措施。在攀谈中得知,每年夏季来临之前,为了防止酸雨(当地有火力发电厂)对岩画的破坏,每年都要为画像涂一层“保护霜”(一种防止酸雨渗透的材料)。言恭达发现,在施工中,不仅搭建脚手架用的竹子、铁丝等容易“刺伤”岩画,就是工人没有穿鞋套的鞋、清理岩画上脏物的毛刷等都容易对岩画造成二次伤害,稍不在意,轻则岩画脱落,留下斑点,重则缺胳臂少腿,令人心疼。

可是,当地文物部门又不能不这么处理,一来国家有专项保护资金,不用白不用;二来用了既有工作成绩,还可以略有盈余,一举多得,至于保护的效果,以及无意间带来的“次生灾害”,却无人考量和规避。据了解,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国家为了保护文物,不惜投入巨资,可是,效果并不看好,若干年后,很可能钱花了,文物却面目全非,甚至了无痕迹。

为此,李延声在提案《国家级文物在实施保护过程中应谨防“次生灾害”》中建议,加强对文物保护资金的监管,重视文物保护措施的监管,建立一批文物保护专家队伍,同时建立国家级文物健康档案,全面梳理国家级文物。对野外的岩画类文物根据价值、珍稀程度,文物的健康状况,周边环境的影响等,建立国家级文物健康档案;对“病危”文物要制定及时的抢救措施,如一些珍贵的岩画,不能因为资金的问题,通过年年涂抹“保护霜”来完成,而要下决心采取一劳永逸的措施,如:用全封闭建筑来保护,这样虽然投入大,但属于一次性的,效果会更好。

此外,几千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靠口传心授,将非遗文化传承下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被人淡忘,政府亟须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让当代人认识和了解祖先留下的文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艺委会副主任李延声,一直关注非遗传承人的生存状态,他在此次提案中谈到,目前被认定为国家级传承人1986位,其中已有150位去世,有不少人也年老体弱,面临传承断代甚至人亡艺绝的问题。不少地方存在着对非遗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因此加大对非遗传承人抢救性保护工作力度,非常必要,迫在眉睫。

李延声建议,对国家级传承人,现由国家财政每人每年补助1万元,但根据目前社会消费水平和非遗保护的需要,这个数字明显偏低,建议增加至3万元;开展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注重对已届高龄、传承困难的代表性传承人的影像记录和资料整理工作;加强对传承人的宣传工作,提高全社会对非遗工作和传承人的认识,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地位,扩大其影响;加强对“老少边穷”地区非遗保护政策倾斜的力度。据了解,云南腾冲有的传承人每年收入仅3000多元,生活困苦,传承艰难。建议对类似地区国家级传承人优先试行每人每年补助3万元的办法。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对传承人保护作出贡献。

关键词5:文化产业

近10年来,各式完全民营或有国资背景的博物馆、美术馆、文化艺术产业园纷纷兴建。文化命名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聚集和培育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群。由于文化产业园区的界定没有严格的分类标准,有的项目假借文化艺术之名,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擅自改变用地形式,最终演变为事实上的房地产或其他商业项目,这种行为不断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议论。文化艺术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管理监督的标准化、规范化亟待解决。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薛亮就文化艺术产业用地审批及后续管理问题,在提案中提出建议:制定并尽快出台创建文化艺术产业园区评价标准体系,公布社会监督,实现文化惠民;严格文化产业评估考核指标,严监重管;在园区建设服务要素中,强调硬件条件:藏品数量、质量,建立专家库对藏品逐件认证,规定藏品保藏条件,规定藏品展示及非常设展览的场次数量、展示面积、展示条件等;在文化艺术产业园区的审批和监管过程中,由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进行充分公示,并畅通举报渠道,做到全民管文化,文化惠民生。

全国政协委员、艺术家韩美林在全国政协文艺组首场小组讨论中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说:一个民族把钱放在第一就完了。摆在第一的应该是文化。在谈及文化产业的发展时,他认为文化产业只能姓文,不能姓钱。3月4日,文艺界委员在小组讨论时,对文化是否应该产业化进行了一次观点PK。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认为,文化有经济效益,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任何好的艺术家都不会为钱去创作。冯骥才说,当前,文化部门一提文化,就说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但是,我们的发展和繁荣,应该是对文化进行充分的思考和科学地进行建构。“我们至今仍缺乏文化的思考和构建——我们文化的作用到底是什么?文化在我们社会上,应该摆在什么位置?我们发展文化的目的是什么?这些都不明确。”冯骥才建议,国家文化部门和文化工作者一定要思考文化的目的、文化的性质是什么,我们国家的文化到底应该怎么样建构:“我认为应该对文化有一个立体的建构,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办法政策,才能真正促进文化的发展、繁荣。”

全国政协委员、油画家靳尚谊与冯骥才则持不同意见:“我了解的情况是,文化产业在各国GDP的比重,最高的是美国,占30%;亚洲最高的是日本,占12%左右;印度,占6%左右;而我们中国只占2%。这就说明在文化产业化上,我们是相当落后的。现在的问题只是在于,我们在文化产业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就是很多时候把钱放在第一位。”靳尚谊表示,文化和其他经济不一样,它是双重的,既有经济上的价值,又有精神上的影响。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争取找到这两者之间的平衡——怎么样既有票房又对人有积极促进的作用,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

对于各地兴起的民办博物馆热,全国政协委员、西安大唐西市集团董事局主席吕建中认为,需要政府“规范”与“扶持”齐发力,提高社会服务水平。他说,民办博物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有明显提升。但大部分民办博物馆还处在探索阶段,藏品管理、展览水平、服务设施等方面都需要完善。他认为,民办博物馆作为我国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单纯追求数量,更要关注它的运行质量,充分发挥其功能。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的有关政策,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促进民办博物馆向社会免费开放,鼓励社会力量向民办博物馆提供捐赠的专项政策,可按照公益事业捐赠法的有关规定,享受减免税政策。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吕美静]

标签:两会 文化产业 美术教育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