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许知远:焦灼是近代化进程中的关键词

2013年06月05日 12:57
来源:凤凰网文化

 

许知远,1976年出生,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系微电子专业,任职于《生活》杂志。自1998年起为《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书城》、《21世纪经济报道》等报刊撰稿,文风犀利。曾任《PCLife》执行主编、中国先生网主编、e龙网内容总监,他是单向街图书馆的创办人之一,曾任《经济观察报》主笔。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曾出版《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中国纪事》、《我要成为世界的一部分》等。

新闻背景:

历史类主题书《东方历史评论》于5月4日青年节在北京举行了创刊礼。当日,该刊主编许知远,执行主编绿茶,编委、知名学者沈志华、马勇、朱学勤、许小年等共同现身创刊礼现场,畅谈历史的意义、历史与当下的关系等话题。

第一期《东方历史评论》选取民国初年宋教仁遇刺案为专题,多角度梳理了事件细节和当时主要人物对此案的参与及观察评论,再现民初纷纭复杂的政坛斗争情形。“影像”栏目为“苏联解体20年群像”,著名摄影师苏里于苏联解体20年之际,走访了8位涵盖各阶层的典型人物,从他们的面庞和思考里窥探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个人的冲击与重塑。此外,还收入著名思想家弗朗西斯·福山谈论全球化语境下不平等的加剧侵蚀自由民主制度赖以栖身的中产阶级基础、著名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回顾第三帝国形成等文章。

凤凰网文化独家对话《东方历史评论》主编许知远。以下为对话实录。

对话人:于一爽

中国学术界思想界普遍缺乏审美性

凤凰网文化:创刊礼规模太大了,想传达什么?

许知远:我不知道,有出品人,他们的兴趣,当然我也不是很没兴趣。

凤凰网文化:但是你得去坐台。细节都跟你没关?

许知远:都跟我没关。

凤凰网文化:愿意聊聊背后的企业东方百达吗?

许知远:反正他们做这事儿应该是非盈利的。

凤凰网文化:但是总得有一个赔钱的底线?

许知远:这个能赔多少钱,如果正常来讲。

凤凰网文化:你不是历史出身,为什么你来做这本杂志的主编?

许知远:编委都是历史出身的,其他几个是商人,东方历史评论之前是有个东方历史学会,是沈志华他们办的。他们就是资助很多人做历史研究,有一个组织,在一个正常社会这是很常见的。

凤凰网文化:等于说,第一是他们相信你,第二是你相信你自己,至少你相信你自己在媒体这方面的运作能力?

许知远:做所有的事情其实很多都是机缘巧合,一个新的事物也好、组织也好,它都是需要有人来平衡各方面的关系,比如说学术方面、媒体方面、包括出资方包括编辑。我恰恰可以去平衡这些。

凤凰网文化:你享受这个身份吗?

许知远:我不享受。

凤凰网文化:平衡很多东西面面俱到会显得平庸。

许知远:我也不用丧失什么底线。

凤凰网文化:杂志slogan是历史的、批评的、审美的。在历史范畴内,你说这个审美的是什么概念?

许知远:我觉得整个中国学术界和思想界,就是缺乏对审美性的需求。

凤凰网文化:我觉得包括你们编委在内,马勇的语言也不算美。

许知远:所以我们想朝这个方向发展,我们都读过很多西方的历史学大师的作品,包括中国早期钱穆,他们就是我们寻求的目标,但并不一定能达到。

凤凰网文化:这就涉及到一个选稿的标准,现在的文章和你的标准还是有差异。

许知远:任何一个事物都和标准有差异。

凤凰网文化:你这种回答放在任何地方都是标准答案。

许知远:事实上就是如此。

凤凰网文化:光靠一本杂志去寻找,去培养这种需求,你觉得现实吗?

许知远:那需要很多东西一起来寻找培养,杂志只是其中之一,就是每个人都为时代进一小步,不要希望你做的工作就带来多大的影响,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垫脚石。

凤凰网文化:杂志想做给谁看?

许知远:精英阶层看。

凤凰网文化:你的精英阶层的定义和别人有不同吗?

许知远:没什么不同,我觉得任何一个时代,精英是两方面的,一个是对现实世界的把握能力,一个是思考的能力。中国为什么讨厌精英,因为现在的精英是没有思考能力的。

凤凰网文化:现在普遍反智。说谁精英等于骂谁。

许知远:对,是跟精英被误解有关系,我们什么都骂,何止骂那些精英。这些人,如果有更大的能力,就应该对社会有更多的义务和责任,更大的能力不仅是指单调的现实权利,也还有对世界的判断能力、支持能力、审美能力,这些能力被大家去掉,只有一个现实的权利,那当然精英这个词就抹去了。

[责任编辑:于一爽] 标签:许知远 凤凰网文化 时代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