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天津“泥人张”传人张宇:张家传承的是一种心法

2012年05月03日 17:24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王晶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张家传承的是一种心法

南都:上一代人会不会对下一代人进行美术、技术上的指导?

张宇:有很宽泛的指导和引导。我们历代之间并不是手把手教,而是任你进作坊玩,看我怎么干你就带着干,有了兴趣之后自己干。

南都:审美观也不强求?

张宇:不强求,而且这往往就是两代人冲突的地方。张家的两代人之间、父子之间关系往往不是特别融洽。

南都:具体在第一代张明山、第二代张玉亭身上,是怎样的?

张宇:张明山其实是个具有豪侠之气的文化人。他擅长画画,捏泥人只是一个手艺。虽然说出入宫廷,但他总觉得不是那个意思。所以60岁到80岁他就不再捏泥人,只画画。张明山的性格使他的作品总是非常细致、写实,有点工笔画的意思。他做的雕塑,每一根线条里面有实有虚、有收有放,每一根线条都很完美。

但是第二代传人张玉亭的性格不同,他就做得很随意、豪放、奔放。他的线条粗略几根,把衣服的质感、垂感、动态全都蕴含在里面了。而且塑像上面经常有手纹等制作痕迹,也都保留。

南都:能否详细介绍下这二人?

张宇:“泥人张”最重要的就是张明山、张玉亭二人的作品。近代尤其以第二代传人为主,他的艺术思想贯穿了整个作坊的从始至终。第三代、第四代传人,也就是他的儿子、孙子,都是作为他的助手来协助完成他的工作。

所以第二代传人张玉亭的作品在历史上保留的比较多,以他的名义出现的作品有2万多件。在作坊鼎盛时期的(上世纪)30年代,每个泥人是2块银元,每天能卖出去20多块银元,养活了作坊里几大家子人,很早就有了电灯、电话、汽车的生活方式。

也是这个时候,那时候城头变幻大王旗,哪个军阀上来都是鱼肉百姓。这个时候有一个盐商请张玉亭做一套钟馗嫁妹,张玉亭就把当时真实的人物,比如贪官污吏的形象作为小鬼加在里面,在前面做一个仪仗队。当时百姓一看这个就知道这是在说谁。但就算他这么骂,军阀也不敢找他的麻烦。因为张家当时也是名震一方的势力家族,是行会里有地位的人。所以他敢替老百姓出这口气。

所以这套作品在西方被评为中国近现代最早的批判现实主义雕塑作品。我们现在单纯把它当做民间艺术的东西,实际上是把它看低了。

南都:到了第三代、第四代传人时,他们的境遇如何?

张宇:一个艺术流派、一个艺术风格有它的产生、发展、高潮、消失、结束。第二代张玉亭传人的去世,标志着以张明山为主的彩塑风格的消失和停止。第三代、四代传

人在他们人生高潮的时候,是作为张玉亭的助手出现,比如帮他上大块颜色,帮他完成。他们并没有自己独立的创造。

南都:刚才说到“泥人张”的传承过程,在这几代传承下来,有什么总的继承原则吗?

张宇:张家传承的实际上是一种心法。从小开始,要先读两年的书,什么都不做,只读书。然后做5年的泥塑,做了就毁掉,毁掉再做。

南都:上一代人会对下一代人有强制性的要求吗?比如说告诉你这样做不对、不行。

张宇:没有,他只会说:“你这个东西品位不够”。我们所谓的作品一个是做工、一个是品位。品位才决定了作品能否留下来。

南都:那么第三代传人张景福一辈子只能给父辈打下手的,做得一定很委屈?

张宇:张景福是这样的,他老觉得做得比他父亲好。他父亲在天津干,那他就要去南京干。可是他呆了几年,人家不认,然后又回北京,又不被人承认。最后,天津老家作坊里养的人太多,必须回来帮着家里干,但是帮家里干张玉亭在那,他老觉得干不出来。

[责任编辑:何宇达] 标签:泥人张 张宇 泥人张彩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