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天津“泥人张”传人张宇:张家传承的是一种心法

2012年05月03日 17:24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王晶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在天津仿古街的泥人张美术馆里,陈列着“泥人张”历代传人的作品。由于“泥人张”历史长久,并与正史多有交会之处,张乃英与张宇工作的重要部分成了修史。如慈禧在寿宴上对“泥人张”作品爱不释手,而将开滦矿务局敬献的金八仙弃之不顾的传说,就经过了查找故宫账簿,以及查找当年人物的已定居海外的后人确认。此外,维护、陈列“泥人张”历史上的作品也成为了张宇的要务。在采访时,张宇说他已经不是一个艺术家了。

 

“不偏重技艺,重技者小匠”

南都:“泥人张”至今已经传到第六代了。作为第六代的传人,能否先大概介绍一下“泥人张”是如何开始的?

张宇:“泥人张”的第一代张明山是浙江绍兴人。6岁跟着他父亲来到天津,在天津老城的西北角这一块定居,他的父亲靠教私塾为生。

当时天津民间已经有窑工捏制的玩具在市场上出售,是泥塑风比较盛行的地方。天津作为开放的港口城市,可以见到许多西方的文化作品,如瓷器、钟表的彩绘人物、铜塑。张明山善于融合与创新,在18岁的时候开始做出自己的写实风格,与以往的泥塑完全不同。

在他的作品更成熟一些后,宫廷看上了他的东西。他在北京接受了宫廷文化的熏陶,因为他大部分作品是送到宫廷里面去做陈设。贵族出钱养着一群他这样的艺人,没有限制,玩出作品来就行。但他与宫廷不和,逃了出来。在上海住在任伯年家里面,他教任伯年泥塑,任伯年教他绘画,所以他又接触了海派艺术的影响,到晚年,张明山的作品更加成熟、更加老练。最后他骑着毛驴自己从上海返回天津,到80多岁去世。

他的肖像是把西方的写实技巧和中国传统民塑技法相结合,做法既有一定的写实形式,又具有中国古代的文人气质。这种肖像在当时来讲比较前卫,是新的艺术形式。他一生作品大部分送给朋友,或者接受宫廷的订做,极少在社会上出售。

南都:自张明山以后,“泥人张”的名字算是有了、传下来了?

张宇:是的。但是和普通手工艺人不同,张家在向后代传递这一手艺的时候,并不是死板地传下来一个做东西的模样、规矩然后命令后代不得更改。(来源:南方都市报南都网)

每一代父子相传,都是由儿子在六七岁进作坊开始。每代里也只出一个人,全看他自己是否喜爱这一行。如果老一代人看到这个孩子自己喜欢、愿意做,才会教他,让他继续在这个作坊里面连学带玩。

南都:“泥人张”做泥人的主要步骤是什么?

张宇:实际上我们的制作过程与兵马俑是一样的(笑)。胶泥买完了之后晾干,然后用一高一低两个池子和铁丝网,滤掉里面的杂质。然后再晾干、加水、和泥。再用锤子在石头上砸,砸的过程里面加一些棉絮、纤维这些东西,让它在干的时候不容易开裂。泥做好了之后,一般放在地窖里面三年左右才拿出来用。这就是所谓的让泥“熟”一下,再拿出来用。它的可塑性和手感更好。对泥的要求,就是可塑性强就行,并没有特别要求一定要哪里的泥。当时我们在北京故宫里做泥人,北京没有胶泥,只有砂土。这都没有一定之规。

制作过程有时候会很漫长,比如说一件作品做不下去了,放上一年也是常有的。只要泥不干,就可以一直改下去。

南都:雕刻、制作完成之后该做什么?

张宇:一般的作品需要半个月左右就完全干透,干透之后一般我们稍微打磨一下就烧制。干燥之后,整个作品会收缩10%.它自然会裂开,这是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所以干得越慢越好,这样越不容易裂开。但是也没关系,可以后期修补。

干燥后,我们是以700-800℃低温烧制,把黏土组成的松散的作品重新烧结成一块石头,成品类似于陶。烧制完成之后拿出来仔细打磨、修复,就把裂纹修没,然后开始彩绘。

南都:上色是怎样做的?

张宇:调色是每代传人自己的事,讲究也不是很多。张家在传递的时候,只会带你进这个领域,让你每一步都接触到。但具体怎么做都要你自己摸索来做。

每次做雕塑的过程是很随兴的。张家有训诫,“不偏重技艺,重技者小匠”。就是说偏重技艺的,只是个小匠人,重要的是心性。

[责任编辑:何宇达] 标签:泥人张 张宇 泥人张彩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