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方舟子韩寒从斗嘴到斗法的混战:反思偶像崇拜

学者之论

方韩之争闹剧化是一个遗憾

□朱崇科[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教授]

无论是方舟子,还是韩寒,都对这场原本可以精彩绝伦的华山论剑的闹剧化负有责任,在激烈的你来我往过程中,在呐喊声中的他们也不免意气用事。

方舟子的问题在于:他仍然以他科学训练过的理工科思维看待文学(和人文),其中的刻板僵化和逻辑推理都不乏令人啼笑皆非之处,比如写作好的人为什么语文成绩不好?这其实正是日益脱离文学品位的中学语文教育的悲剧性所在,正如乖孩子并不等于天才一样。

同样的错误逻辑还呈现在他力图以文字的变化来推证韩寒文字有人代笔的问题。殊不知文学更是想象力不断突破和超越的文化创造,从不同的文体规范(小说、诗歌、散文、杂文等)到作家个体风格的不断转换都是意料中事,否则,脱离了突破和创新,文学将逐步衰落,乃至死亡。

韩寒也有他应负的责任,他的文字在嬉笑怒骂之余也有不严谨的地方,但他偏偏碰到了是理工科思维的方舟子的穷追不舍。韩寒最后选择一纸诉状申冤当然是他的权利,但身为作家的韩寒(当然他可以宣称自己是赛车手)理应知道,法院对于文学的判断同样是无能为力的,至少是相当外行的,因为如果申诉的是名誉受损,最终还得归结于文学创作上来。所谓人造,或者代笔,其主观性与文学的个体性层面必然息息相关,难以彻底剥离。所以,以此视角看,无论官司胜负,结果肯定是两败俱伤。

方舟子声称要解构“韩寒神话”,其实“韩寒神话”本身也是自我解构的过程。韩寒神话的形成有诸多原因:成功叛逆、才华横溢、身份游离、媒体推助,等等。但从文学内在的角度看,韩寒还远未到达神话的境界。平心而论,他的确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是一旦和前辈大师,或者是他心仪的作家,如鲁迅、钱锺书相比,差距的确不小。

无论如何,方韩之争的闹剧化是一个遗憾。

众议

彭晓芸[广州自由撰稿人]

韩寒事件几点意义:1、反思韩寒宣扬的读书无用论,英雄交白卷的反智,祸害青少年;2、反思知识分子对待公共事务的态度,无法超越利益和圈子关联;3、反思中国社会大众文化当中过度消费政治的倾向,民主不能成为丧失基本诚信的遮羞布;4、反思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公民的公共理性能力,痞子文化流氓文化泛滥。

如果更深一层,则必须反思到我们根子里的神话崇拜,成功学崇拜,偶像崇拜,权力崇拜。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代笔”难证实、证伪在于这是一种合作关系,是一种假定的原作者心甘情愿地让渡自己的著作权给作者的行为,代笔者的原作也常常不可能在现实中存在。这种关系中的双方并没有人利益受损,反而有可能是双赢的结局,就不可能有人提供可供比照的版本。

“官司”其实不是法律上的,而是舆论中的。这里质疑者的有利之处在于他只需要提出逻辑的疑点就可以导致作者的原创性和诚信受损,但不利之处在于不可能得到任何铁证。作者有利之处在于他天然具有著作权和作者身份不可能被动摇,不利之处在于“自证”具有极高难度。

孙海峰[深圳大学传播系副主任]

一向鼓吹科学精神的方舟子,除了对批评者反复抹黑谩骂之外,并未拿出可信理由推翻对方的质疑。期待方先生对此文作出“科学”的反驳,不要继续用“无良造谣媒体”等字眼侮辱粉丝们的智商。

韩寒崇拜是个假命题。韩寒只是一个正常的青年,在这个变态时代里反而显得稀缺罢了。他的精神气质是平民式的,与满脸崇高的圣人英雄背道而驰。韩寒激活了人们对常识、常理、常情的回忆,对他的欣赏与崇拜毫无关系。一边捏造韩寒崇拜一边批判他没达到神的标准,暴露了极权主义受虐狂们饥渴的乡愁。

慕容雪村[北京网络作家]

有一种质疑无法自证:你怎么证明文章是你写的?这个真没办法,即使拿出手稿,你也可以说是抄的。所以法律强调“谁主张,谁举证”。你认为文章不是他自己写的,那好,请出示证物证言,并请证人上堂。这些一概没有,只说一堆疑点,这事就像在没有亲子鉴定的时代,怀疑某人孩子不是亲生的,总是有失厚道。

刘瑜[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

有人说韩寒起诉侵害言论自由。在任何一个文明国家,言论自由权好像都没有绝对到可以取消名誉维护权的地步。相比“大鸣大放大字报”的群众运动式网络对抗,我倒觉得,不管结果如何,由更专业的法律工作者,根据程序正义的原则来依法处理名誉权问题,是一个进步。当然前提是司法公正。

(本专题图文资料搜集:刘欣玥)

肖鹰读书那些年陈希我断桥朱崇科刘欣玥

[责任编辑:陈书娣] 标签:路金波 文体规范 语文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