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方舟子韩寒从斗嘴到斗法的混战:反思偶像崇拜

“三重坑”不能庇护韩寒

这次“质疑人造韩寒”事件一开始,我就发表博客文章表示:“人造韩寒”是一个只可以看清楚、不可能说明白的当代中国文化“造星事件”———看清楚,依靠的是观察者的判断力;说明白,则必须提供铁证。

现在,当面临着方舟子所代表的“造假质疑”的时候,具有“青年偶像”影响力的韩寒,用“三重坑”为屏障作为抵抗质疑。尽管我们看到方舟子式的“乾嘉考辨”质疑韩寒的胜利无期(相反方舟子已经陷入韩寒的“侵害名誉”起诉),但我并不认为方舟子的质疑是没有意义的,更不认为“偶像韩寒”真正在“三重坑”后面得到了“捍卫”。当韩寒将这样的质疑指控为“最下流的招数”、“诽谤的勾当”而进行恶意回应的时候,实际上也放弃了理性反驳质疑、合理自我澄清的机会。

海外视角

真理就是被质疑出来的

□读书那些年[美国经济学者]

韩寒缺乏应对质疑的基本素质

从方韩之争来看,由于韩寒悬赏代笔在先,方舟子就类似于这样一个提问人的角色,而韩寒显然对于如何应对质疑缺乏基本的素质训练,采取了一些出格的做法。

现在试想如果在演讲过程中有人请作者解释文章标题的含义,作者回答“我忘了”,我相信可能会有几个教授当场就甩手而去,因为不想浪费时间。又假如有人问作者,为什么你和另外一篇文章用到的数据完全一样,而你们两个的解释完全矛盾(这个类似于韩寒父子对多个事件的不同表述),作者应该提出合理的解释。假如作者回答“不清楚,不记得”,那么我相信又会有几个教授拂袖而去,剩下来的也会眉头大皱。我还很有信心地说,这样两个回答,会在几天内传遍学术圈子,成为笑柄。

支持韩寒的网友会说,不会有教授提问说“我怀疑你的文章不是你写的”,认为这样的问题无法回答。大谬也!我前面已经讲过,你的作者身份,是你自己、导师以及学校拿名誉来背书的,而且整个演讲工作,归根结底就是作者要展现其具备能力做出高水平的研究,所有的质疑,包括对许多细节的问题,都要作者来回答。

美国学术界的成就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极度认真严格的基础之上,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秘诀”吧。用我们同行的话说就是:真理就是被质疑出来的,受不了就卷铺盖。在英语里面,这个叫做“受不了高温,就滚出厨房”(If you can't stand the heat, get out of the kitchen)。

最好是“先学会倾听”

当争辩的双方一开始就存在认知偏差(perception bias)的情况下,在观察同样的证据和辩论的时候,不但不会让双方信念之间的差距缩小,反而会更加扩大,也就是说在短期内“真理越辩越明”的说法是不成立的(需要长期更多事实来证明),原因在于双方都只愿意去听和看对自己有利的证据和观点,而忽视不利的证据和观点。

由于这种认知偏差在市场交易行为中也广泛存在,所以学者们也为了实现双方理性有效沟通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也许让人意外的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先学会倾听”。在方韩之争中,许多无谓的争论多来自于一方的狂热支持者从来不愿意倾听另外的意见。

要以认真负责任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工作,以认真的态度去对待他人合理的质疑。人可以从事不同的职业,但是做人的道理是一样的。

写作者言

□陈希我[福建作家]

写作的事不是

靠道理说得清的

令人失望的质疑言论

揭韩者的文章,每每让我看得点头称是,摆事实,讲道理。逻辑是对的,道理是通的,但日本人有句话:这世界上的事情,不是靠道理就讲得通的。这世界上的事情,还真不是靠道理就能说得清楚的,尤其是写作。

老实说,我并不能肯定韩寒的文章就是他自己写的。但我不可遏制地还是去关心那些质疑的言论,其中包括一些我信任的人的。但我失望了。

比如我看一篇被署名为“曹长青”的文章,里面列举了许多理由。比如他说:《杯中窥人》涉猎广泛,提到列子、老子、李白、胡适、李敖、钱锺书,吴宓、叶公超等人及文章,还引用明朝晚期的记录名人语录的《舌华录》这种相当冷僻的书。韩文不仅提到中国古代名人,还说“也读过大量批评、赞扬美国的书”,甚至秀了个拉丁词。这对17岁的韩寒是不可能的,因为,“一个能在16岁以前涉猎那么广泛的人,必须是个非常勤奋的小书虫。但从韩父的《儿子韩寒》一书来看,其中没有任何他自幼就博览群书的内容;而且韩寒一直是个贪玩、不用功的孩子。”

我不知道涉猎广泛,为什么必须勤奋?读书可以分为细读与翻阅,甚至我认为嗅嗅书的气息,也可以得到收获。

曹文又说:“那篇文章实在并不高明,后半部分更是不伦不类,但文章表现那种对社会因有了阅历而产生的不满、厌烦和犬儒心态,完全不是尚未涉世的年轻人所应有的。”所以他下结论:“该文所表现心态、思维方式,完全不是少年的!”

我不明白为什么人在青少年时期就不能表现出对社会“不满、厌烦和犬儒心态”?就因为“尚未涉世”?那么“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又该如何理解?

曹文又质疑“新概念”比赛时,“如果我去应试,面对这么一个做作的‘怪题’,能否在一个小时之内写一篇涉猎这么多内容的文章?你可以说韩寒是天才,但作文是靠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等而完成的一个创造过程,不存在凭空而来的灵感。”

这我也承认,从道理上说,写作一般是靠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的,写作还必须深思熟虑,是状态累积到一定程度的爆发。但是只是道理上如此,并非不可能出现特例。正如写作是不可教的一样,该怎样写才能成功,也不可能一以定之的。

[责任编辑:陈书娣] 标签:路金波 文体规范 语文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