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胡适是中国近代史影响巨大的人物,也是自传材料最丰富的名人,同时也饱受窥伺、议论、误解。哈佛博士、旅美学者江勇振立意重新诠释胡适的思想、全面改写胡适的一生。五卷本《舍我其谁:胡适》已完成第一部《璞玉成璧,1891—1917》,并由新星出版社出版。
图为胡适传《舍我其谁》封面
十八岁的胡适在上海。
《舍我其谁:胡适》最大的特点是:不被胡适牵着鼻子走,用详实的材料和严谨的考证说话,澄清以往关于胡适的许多重大误会。通过比勘不同版本,阐释《四十自述》里脍炙人口的故事背后的真相;重新塑造上海
时期胡适的思想状态,挖出被胡适淡出乃至完全湮灭的狭隘而狂热的民族主义以及他修身进德的焦虑。
留美生涯是胡适一生思想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胡适一生中最不为人所知的一个阶段。《璞玉成璧,1891—1917》系统地描述并阐释胡适的留美生活及心路历程,举凡饮食起居,到他的思想履迹(从民族主义者到以爱国为基础的世界主义者,到绝对的不抵抗主义,再到国际仲裁主义;从无病呻吟到乐观主义;从宗教情怀到性别观念;从上课修习、转学哥大到博士学位问题,到新文学革命),指出胡适“实验主义其表,实证主义其实”。
江勇振:
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美国哈佛大学博士。现任美国印第安纳州私立德堡(DePauw)大学历史系教授。
为什么要写胡适传?
“我一直无法克服胆怯,因为我不具备胡适那样全面的修养。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想,如果下半生要完成一个梦想,那就是写胡适传。”江勇振开始着手看资料,他认识到胡适不是一般的中国知识分子。“有名的中日古典文学名著翻译大家英国人韦利(Arthur Waley)说胡适天生异类,虽然形体上是中国人的样子,但根本等于就是西方人。韦利一句话就点中了关键的所在:胡适不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换句话说,我们不能透过胡适来了解二十世纪中国的知识分子。然而,这并不表示研究胡适就等于是象牙塔、孤星式的研究,没有其普遍的意义。事实恰恰相反,胡适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重要性,就正在于他是龙头;他具有指标性、前瞻性与规范性。作为一代宗师,他制定了当时中国史学、哲学、文学研究的议题、方法和标准;作为白话文学的作者和评论家,他不只是推行了白话文,他根本上是规范了新文学的技巧、形式、体例与品位;作为一个政论性杂志的发行人、主编、撰稿者,他塑造了舆论;作为中国教育文化基金会最具影响力的董事,他透过
拨款资助,让某些特定的学科、机构和研究人员得以出类拔萃,站在顶尖的地位。正由于胡适是二十世纪中国思想界的第一人,正由于胡适是当时中国思想、学术、舆论界的领袖、宗师与巨擘,他的一生正是用来管窥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学术、知识、舆论界最理想的透视镜。”
江勇振说研究胡适以往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崇拜,一种是把他当做文化买办。而他撰写这部《舍我其谁:胡适》,是希望能在栩栩如生地呈现出胡适的学术、思想、生活与事业以外,透过这部传记,来重建胡适所处的社会与时代的风貌——不管是他生于斯、至长于斯、功成名就于斯的中国大陆,还是他留学、访问、持节出使以至于流亡的美国,甚至是终老埋骨的台湾。“为时代做一点小小的写真。”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