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
抬起头来,好好看看周立波的创造
至于尺度问题,我觉得台下的观众完全不是因为周立波讲了一些正规院团的演员不敢讲的话而笑的。我劝持这种观点的人抬起头来好好看看周立波的创造。周立波是在美琪大戏院公开演出的,既然周立波可以演,那么正规院团的人也可以演啊,但为什么只有周立波演出来了?
王小峰
周立波就是要把“胆儿大”当噱头
实际上周立波在上海是一个现象,但在全国只是个符号,语言上的限制令他无法成为一个走红全国的人物。赵本山、小沈阳每到一个地方就有人支持,因为他们的语言是全国通行的。海派文化是很封闭的文化,犹如一个怪圈。
所以我觉得所谓的“周立波蹿红”现象,其实是媒体发达的年代造就的。以前一个人红,是他确实做了好多好多事情,最后累积起来被大多数人接受,而现在往往是媒体先用一个精英的姿态来告诉大家:我认为他红了!实际上是带着水分的,相当于虚胖。郭德纲是打了基础的,他先是在京津红,然后一步一步走出华北地区。周立波是有局限性的,放眼全国,可能只有一些媒体人和上班族知道他。
至于很多人都觉得周立波胆儿特大,我觉得,大家都上当了,他就是要把这个当成噱头去吸引大家。实际上拿领导人说事儿,本身法律并不禁止,只是因为我们都特别自律。其实他的那些调侃都带着正面的善意,只是他首先这么做了,所以一定会成为媒体焦点。
周立波 打倒郭德纲?
正如江小鱼所说,周立波的蹿红,与当年郭德纲的一夜成名、路人皆知有相像之处,都离不开媒体的煽风点火。与此同时,周立波所引以为傲的“海派清口”与郭德纲大旗在握的“北方曲艺”自然而然被好事的媒体拿来相提并论、一决高下。另一位全民大红人、东北二人转的嫡传笑星小沈阳也被拖入了这趟浑水,始作俑者正是极其懂得搏眼球、搏出位的周立波。他在演出过程中戏谑道:“侬不是常说阿拉上海男人娘娘腔吗?可是像纯爷们儿小沈阳那样穿着裙子戴着发卡在台上舞翩跹,阿拉是做不出的。”他对记者说:“喜欢直白的可以看小沈阳,喜欢既直白又含蓄的可以看郭德纲,而偏爱含蓄的就看周立波吧!”他更说出“‘吃大蒜的’(郭德纲)与‘喝咖啡的’(自己)怎能相提并论”这样的挑衅之语。一时之间“民议”四起:为什么总被讥笑为“胆小鬼”的上海人竟比北京爷们儿、东北汉子更勇敢更火爆了?为什么原本行将式微的上海滑稽戏竟转瞬间风靡华夏,甚至火过了根基宽厚的相声与二人转?
何云伟(郭德纲弟子、德云社相声演员)
相声演员不愿意接触政治
相声当中说点儿政治话题的几乎没有,除非是粉碎“四人帮”时,常保华、常贵田说的“帽子工厂”讽刺的比较严重。相声演员不愿接触这些事情,还是希望以传统相声为主。至于周立波,咱说不好,也可能是观众喜欢听这个,也可能是他想独辟蹊径,寻找一条新的道路?咱不敢瞎说。他所谓的咖啡与大蒜的对比,不就是说他们高雅一些,我们俗一些吗?可你说侯宝林的相声俗吗?文革期间毛主席想听侯大师的相声,还特意让新影录制了十几段儿呢。相声这门艺术可谓雅俗共赏,老百姓爱听,知识分子也喜欢听,没什么偏俗偏雅之说。所以他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吧,咱也不能拦着人家。
东东枪(曲艺评论人)
毕竟上海离政治中心比较远
周立波讽刺郭德纲是“吃大蒜的”,我宁可把这当成是一个笑话,是他取悦上海观众的一个小包袱,至于高明与否,就看观众的感受了。对比于所谓的“海派清口”,其实东北二人转早在五六年前就已经流行“说口”了,郭德纲的新派相声也不是完全讲故事,所以早晚会有整场的“北方清口”表演出现。二人转也有拿政治人物开玩笑的,只是和周立波的角度、程度不同。其实曲艺人都爱拿主流的文化符号开玩笑,比如郭德纲拿央视开玩笑,而某些在澡堂子、夜总会演出的二人转甚至更大胆。毕竟上海离首都、离政治中心比较远。
相关阅读: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周立波 编辑:严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