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波 为什么这样红?
上海人——尤其是30岁以上、50岁以下的上海人——之所以热捧周立波,把他的演出架到一票难求的城中盛事的高度,当然是因为他的演出既亲切、鲜活、生动,又怪诞、热辣、生猛。尤其是今时今日的中国、上海与上海人,都给周立波的才华展示提供了最佳的“天时、地利、人和”。总被扣上“自大、排外、自恋、小气、胆小”的帽子,甚至被妖魔化了的“阴阳怪气”的上海人,从周立波既可亲又生猛的笑侃中找回了阔别已久的认知度与存在感,当小沈阳的穿着、李谷一的脸型、刘欢的脖子、张明敏的身高、韩红的门牙都成为被揶揄的笑料,当80年代初的“打桩模子”(二道贩子)、“酱油朋友”(造假奸商)那既可乐又可憎的形象再度近在眼前栩栩如生,当历史的积怨、残酷的股市、巨大的压力全被搬到台面上嬉笑亮明……每一个置身演出现场的上海人都会油然而生“我们就是这样过来的”“我们就是这样的人”的复杂认同感甚至自豪感。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李天纲认为,“周立波的海派清口里蕴含着上海的文化密码,里面藏着自豪,也藏着悲情。上海人已经实在没什么资本,人口不占优势,生活方式影响力不大……当周立波在台上说出上海人挣 100块钱,其中87块交给国家,自己只留13块的时候,我当然感谢他。”
钱文忠(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just the right man
周立波一夜之间红遍上海,这是在最合适的时间出现了最合适的人干了最合适的事,一语概之,“just the right man”。首先,周立波肯定是个有天分的演员,但要是早几年,他完全不可能火成这样。周立波恰好赶上了最近这几年上海意识高涨的时期。
上海本土文化有很长一段时间都被边缘化。但是最近这几年,上海开始改革户籍政策,开始接纳更多的人来到这座城市。人在什么都有的时候,会去想没有什么。上海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就会发现少了点什么自己的东西。周立波的出现,正好符合了上海人在经济站上一个新高度后,对于本土文化的一种需求。正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周立波的红是理所当然的,现在就算演了50场,但观众也最多只占上海总人口的1%,所以他的未来还有很大的空间。
余秋雨(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作家)
周立波的自由带来了欣赏者的自由
周立波的海派清口,用只有上海的过来人才听得懂的形式来诠释他的幽默。文化是维持人和人差别的一个手段。上海文化长久以来找不到全方位的差别,但周立波是全方位的,他的话语系统、组建方式、意识流……其实是这个城市的年轻人在清算他们爸爸那一代。周立波在这方面是个很好的探索者,一探索就和北方不一样了。当文化发展到一定时候,每一座城市都要寻找到自己城市文明的生态话语,周立波在这方面是个人才。另外他的一些笑话背后还有社会思考在里面。
周立波A在表演中把故事和话语系统组合在一起,看上去很自由,其实难度很大。海派清口这种“一人之夜”的形式国外早有先例,或者严格地说,人类最早的娱乐活动就是从这种形式开始的。周立波在表演中采用了一种意识流的方法,表面看没有逻辑,想到哪儿说到哪儿,但那其实不是一种混乱,而是一种自由,他的自由带来了欣赏者的自由。周立波有着非常好的逻辑控制,他有一个大逻辑,就是寻找30年来社会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
相关阅读: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周立波 编辑:严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