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青铜器是物质性标注等级秩序的礼制符号

2013年04月15日 10:08
来源:凤凰卫视

'正在加载中...'

 

凤凰卫视4月6日《文化大观园》,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这是人类第一次尝试的合金技术,狞厉神秘的青铜图腾,沟通人神,绵延千年的远古底色,凝铸其中,一段被铸造的时光,《青铜之路》《文化大观园》正在播出。

王鲁湘:我左手边的这个雕塑作品呢,塑造的是一个青年男子,刚刚苏醒,正欲作出迈步的姿态,他的眼睛似乎还带着朦胧的睡意,然而,他的身体是伸展的,充满着内在的力量,这个作品是由法国雕塑家罗丹创作完成于1877年。

罗丹曾说,这缓慢地从深深的梦乡里苏醒,意味着人类刚从蒙昧、野蛮的状态中解脱出来,逐渐具有了清醒的意识,并即将进入文明智慧时期,当然我们的这期节目并无关于雕塑,但这个雕塑作品的名字和它所要表达的却正是我们将要探讨的核心话题,青铜时代。

青铜器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中国古代灿烂的青铜文明更是被视为贡献给人类物质文明最显著成就之一,我们《文化大观园》也力图通过梳理开播7年来,所制作的一系列相关考古发现和历史研究,制作四集的系列节目《青铜之路》,以青铜器的出现,演变为线索,去探寻它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到底有着怎样的咬合关系。

解说:它在最初原本只是用来煮食的金属器皿,后来它作为最神圣的礼器,被供上祭台,再后来,它缤纷异彩,瑰丽多姿,最终它又回归凡尘,融入世俗生活,它掀开了人类文明史上全新的一页,青铜时代。

王鲁湘:这个就是国博的镇馆之宝啊。

陈履生:镇馆之宝,后母戊鼎。

王鲁湘:后母戊鼎。现在就是正式地就是改过来了,不叫司母戊了叫后母戊,是吧。

陈履生:对对对。我们新馆开馆之后,所有对外宣传的都叫后母戊鼎,当时是已经上了飞机了,准备运到台湾,结果后来因为它这个门啊,过去飞机小,门小,加上包装啊,抬不上去,就又下来了。

王鲁湘:还是放到南京了。

陈履生:还是放到南京了,所以呢,就是1959年,南京博物院调拨给我们。

解说:这是世界上迄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后母戊方鼎,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它被视为殷商时期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的代表。

王鲁湘:说到青铜文明啊,我们首先了解什么是青铜,那么我们一般都知道,大自然中间有红铜、有黄铜是吧,那么大自然中间有青铜吗?

唐际根:大自然中间本身是没有青铜的,它是一种合金,主要有三种合金,一个是铜和锡,一个是铜和铅,或者是铜、铅、锡,三元合金。

王鲁湘: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为什么人类不直接用红铜或者黄铜进行这个冶炼,去铸造一些器皿或者兵器,而一定要做更复杂的合金呢?

唐际根:这是个很大的变化,可以说是这个人类在利用这个自然资源方面的一个巨大的进步,因为红铜呢,它自然界就有,但是红铜的特点呢,它比较软,不容易铸造,但青铜的话呢,它有几个特点,它硬。

王鲁湘:就硬度提高了。

唐际根:硬度提高了,然后呢它可以铸造,你想想铸造它快呀,它提高了效率。

王鲁湘:那么这种。

唐际根:还有一个,熔点低了。

王鲁湘:熔点,对。

唐际根:熔点低了,因为红铜的这个,这个熔点是这个一千,大概1083度嘛,大家这么说啊,就1100度左右可以得到红铜,但是青铜的话,由于添加了锡或者铅,熔点降低了,可以获得大量的这个原料。

王鲁湘:原料。

唐际根:加上它的这个这个硬度高,以及它的可铸造型,所以使得人类在这个利用这个,就是物质资源上有一个大的跨越。

解说: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古人类便已从制作陶器的经验中,掌握了一些高温技术,而之后在1100度的高温中,对青铜的冶炼,则是人类第一次发明的合金技术,伴随它的是人类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文明阶段。

但即使现在的考古工作者,面对后母戊方鼎,也依然对三千年前的人类如何铸造如此大型的青铜器百思不得其解。

《文化大观园》节目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王鲁湘【主持人专区】

首播:周六18:45

重播:周日14:02

[责任编辑:杨海亮] 标签:王鲁湘 唐际根 青铜纹饰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