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三峡博物馆唤起的重庆岁月

2012年02月10日 09:46
来源:凤凰卫视 作者:文化大观园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嘉宾:当时我们有最好的厂歌,21兵工厂之歌,郭沫若作词,贺绿汀作曲。

记者:对。这个21兵工厂,那么它现在的这个厂应该叫什么。

嘉宾:长安汽车厂。

记者:哦,就是长安汽车厂。

嘉宾:就是长安嘛。所以说它厂歌是最牛的,厂歌是最牛的。

记者:对对,正义的剑是为保卫和平,创作犀利的武器争取国防的安宁,光荣历史照至金陵,他这个厂子是从南京迁过来的。勤俭求职,廉洁公正,迎头赶上,尽我职能,好啊。

嘉宾:同志们,猛进猛进,同志们,猛进猛进。

抗战以来的颠沛流离,含辛茹苦,冥冥中赋予了重庆一种气质,一种使命。战争没能使这里的文化中断,相反却铸就了文化的繁荣。

记者:抗战这八年多的这个时间,重庆实际上变成了大后方的一个文教中心,是吧,当时好像这个全国的高校迁到这个上有上半了。

嘉宾:有一半以上在重庆。

记者:在重庆,中央大学肯定迁到这来了。

嘉宾:当时在中国大后方,有著名的文化四坝,你知道吗,在这个我们,在这像山地这种情况,比较平坦的地方,那种冲积性的平原。

记者:全家坝

嘉宾:我们叫做坝,最著名有四个坝,第一沙坪坝。

记者:沙坪坝,对对对。

嘉宾:这是很著名的。

记者:很著名。

嘉宾:最重要的大学都在那个地方,刚才你说的中央大学都在那个地方,第二夏坝,就现在北培那个地方,夏坝,复旦大学在那个地方,第三个就是现在的重庆的江津叫白沙坝

记者:白沙坝,当时好像竺可桢先生他们都迁到这来了。

嘉宾:都在那个地方,再有一坝就是现在成都郊区的华西坝,就华西医科大学。

记者:医科大学。

嘉宾:就是那一片,那是整个抗战大后方最著名的文化四坝,有三坝都在重庆。

彼时,大批的文化精英聚集在重庆,郭沫若、老舍、阳翰笙等200多位文化人士曾留驻重庆,中央日报、新华日报、“剧协”、“文协”、“青协”等文化机构也先后随行政院和军政机关迁来重庆。

嘉宾:你看重庆当时应该说在文化上面,所谓达到一个高峰,我把它叫做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一座高峰。

记者:对。

嘉宾:只要说到中国的电影,能不说抗战电影吗。

记者:对。

嘉宾:咱们国歌就是抗战电影的一个代表作,只要说到话剧,能不说重庆的话剧吗,

记者:《屈原》

[责任编辑:何宇达] 标签:三峡博物馆 重庆 龟儿子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