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中国国家画院的前世今生

2011年11月30日 09:56
来源:凤凰卫视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大师在新中国创作

串场2:上世纪70年代末,那场史无前例的文革浩劫运动接近尾声。受到以周总理为首的国家领导人保护,一批老画家重新获得了创作自由。想想看,这批风烛残年的老先生,被剥夺近10年光阴之后,受到国家召唤,重执画笔,尽情创作,这次新生意味着什么? 他们必然将毕生之心血沁入其中!

【解说】创作组虽然是在特殊的条件下产生的,但对未来中国画的发展却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采访】杨晓阳:美术创作组一组成的时候,就调集了全国最好的画家,大概有不到40位。由于是国家行为,它一组成它就是一个大师集团。 

【采访】刘勃舒:这么些德高望重的、见过世面的、有艺术经验的,是跟着时代一块前进,方方面面都是我们望尘莫及的。 

【解说】仅仅看当时创作组的名单,我们就能知道什么叫“大家集团”。

黄永玉、李苦禅、吴作人、吴冠中、蒋兆和、叶浅予、许麟庐、刘勃舒、彦涵、崔子范、何海霞、李可染、黄胄、俞致贞、娄师白等等。    

每个人都是国画界的翘楚,他们的作品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留给全世界的。

【解说】坐落在北京市白颐路上的友谊宾馆,在三十多年前,是当时京城里最豪华的宾馆之一。         1977年底,这个由绘画大师组成的“大家集团”,被特意安排进驻到了宾馆内的南工字楼。

这座幽静的小楼在当年不仅是大师们创作的乐园,更是他们生命中难忘的家园。

【解说】郭怡孮是当年创作组里最年轻的成员。

在他的记忆中,工字楼的生活十分惬意,而最有趣的还是那些看起来细微却余味无穷的片段。

【采访】郭怡孮:刘海粟天天11点去敲我门,砰砰砰,砰砰砰,11点,不到吃饭时候,他饿得快,他块儿大,吃得多。小郭吃饭啦。特别是我记得当时那个情况啊,我们十个人一桌,有小点心当时。每人一块小点心,刘海粟呢就拿一手绢,把这小点心都揣起来,拿走。那个时候呢,你想想这个生活也还挺困难的说实在的。服务员就特别什么,那女服务员(说)这老头是怎么回事,怎么那么没出息呀?一人一块,你怎么就拿走了。  

【解说】这是1978年的中国。       

人们刚刚从动荡的岁月中走来,犹如一度陷入绝境、筋疲力尽的跋涉者,终于看到了明媚的阳光,一股新的力量正在积蓄和升腾。

这段时光被当今的史学家们形容为“百废待兴”。但实际上当时的中国并非一片废墟,而仍然是埋藏着珍宝的沃土。     友谊宾馆南工字楼就是在这个时候成为了一处临时的艺术殿堂。

【采访】李燕:出来这么一个环境啊,我觉得在中国美术史上应该记一笔。  

【采访】邓林:那时候在那个友谊宾馆,我一个星期去一次,那一个走廊都是画家。我就从这个屋子串到那个屋子,那个屋子串到那个屋子,反正我要喜欢看呢,我就多看一点儿,有的时候老先生说不画了呢,聊天,我就陪他们聊。 

【采访】李燕:聊啊,他们又都喜欢京戏,又聊又唱。

【采访】邓林:心情是很舒畅的,这个是当时最大的心灵的解放。 

【采访】李燕:在这种情况下,那当然笔下就会出一些精品。 

【解说】获得新生的画家们爆发出少有的创作激情,好像要把十年流逝的光阴全部弥补回来。

而作画的重要动力就是为国家为民族做奉献,延续绵延千年的传统血脉。     当年,画家们的很多画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用途,就是为国家换取宝贵的外汇。当任务布置下来,所有画家都不讲任何条件。

[责任编辑:陈书娣] 标签:画院 杨晓阳 周恩来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