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山水合璧:《富春山居图》合璧展出

2011年08月09日 10:00
来源:凤凰卫视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正在加载中...'

《富春山居图》合璧展出参观者络绎不绝

2011年6月到7月之间,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展厅中,每天都会有观众排着长龙来参观这幅传世名画。

何传馨(台北故宫博物院处长):这个《山水合璧—富春山居图》特展呢是从6月2号展到7月31号这是第一期的展览,所以到现在呢也有将近一个多月的时间了,那在这段时间里面,参观的人真的是非常的踊跃,而这些观众都必须要用排队的方式,慢慢的进场来看这两幅画,那几乎每天都是排了长长的人龙,大家有些人也许在人多的时候,大概要等到两个小时,那一般的情况,大概都等上半个小时、一个小时,才能够看到这个展览。

解说:古来圣贤皆寂寞,不知太痴道人黄公望自己是否料到,600多年后他的画竟能给博物馆这样的大雅之堂带来如此的热闹。

王鲁湘:整个《富春山居图》给人感觉就是秋山明媚,秋水明净,然后秋天辽阔一个这样的感觉,这种感觉其实像就像我们平常的人,要活到一定的年纪,有一定的人生阅历才会真正欣赏秋天一样。

聂卉:我在看这张画,我首先觉得这个人自己胸怀是一个气魄很大的人。

王鲁湘:气魄大。

聂卉(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对,他自己心里很放得下,很能够又同时又很静的去欣赏这种山水,他才能构制出这么一个很长的画卷,因为这幅画也很长了。所以他要自己做到胸中有丘壑,他首先自己有很多的这种经验,然后又能够用自己的这种技巧来表达,他眼前的世界就已经很简单了。就是单纯的山,单纯的水,看上去没有很多很复杂的那种感觉,也没有那堆雾气昭昭,可能就是在他的眼里真的看得很明白,看大千世界很明白,对自己的这个艺术过程也很明白。所以这种画法肯定是能带出他的一种心境。

解说:经过600多年时光的检验,黄公望笔下的《富春山居图》站在了中国文人山水画的巅峰,这个高度至今无人可超越。

王鲁湘:在中国山水画史上留下的这种长卷也很多,真的要构图布局上头,既如此行云流水,又如此波澜迭起,然后转折有致,而且转折得非常的自然,过渡得非常的既曲折,但是又不感觉到突兀。处理得这么好的,确实像《富春山居图》应该也是一个登峰造极的东西。

聂卉:像包括这个山忽远忽近的这种透视关系,因为你从,咱们从这么看过去,有的时候你觉得你是贴的近,有的时候你好像又被推远了,它完全这个镜头是随便自己在切换的,你只能看着他的这个。这可能就是他当时的一种转换。而我们经过一种习惯的这种平时审美的训练,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可能因为随着卷走,也并不觉得很别扭,或者说这个就是只能在转折当中能够找到这种连贯性,也是他这种经营位置的一个告庙的地方。

王鲁湘:就您刚才说到这种推拉摇移,这种拍电视、拍电影的,就是基本上在这幅画上你都可以看到,刚开始是慢慢摇过来,在摇的过程中间呢逐渐的镜头有推拉。当然有些地方,中间那个高潮部分是突然镜头一推是吧?等于是推到山跟前了,这个山迎面而起,整个上不见顶下不见脚了,然后又把这个镜头又拉开来,一直拉得很远,整个山脉全都出来,然后徐徐地往天际过去。

聂卉:就说他这可能也是总结了前面几代的这个山水的经验,像我们开始说北宋的山水都是高山大川,主要都是画一个主山在眼前,而到了南宋呢就画的都是这种山的局部。就我们感觉,就好像就马上变成特写镜头了,画的是一侧的山崖,画的渐渐远去的水,一些树都是这种,所以在这个欣赏过程中,像黄公望他们肯定能看到的这个宋人的作品,他这个过程中就已经也体会到了这种远近,这种视觉,这种视角的变化,和这种所谓景深的这种变化。

所以但是他就用一种自己的解决方法,把它变成了同一个长卷里的这种表现。可能当时的人,没有这个摄像和现在的记录手段,但是他们完全把自己的脑海中,或者说他们想像轴的这种推拉,这种表现在一个平面中,真的是很。

王鲁湘:对,古人因为没有摄像机,他对于这个很多的记忆,完全靠自己的大脑去强行记忆,所以可能对这方面对于丘壑的记忆,对山川的记忆,可能比我们今人要强。

黄公望八十多岁高龄时创作完成这幅画,不仅积其毕生功力,而且完成了自晋唐以来中国山水画技法之集大成,也使黄公望一举站到了中国山水画艺术的巅峰。一直伴随黄公望在富春江边游历边创作的无用禅师,深深为《富春山居图》的艺术魅力所折服。他预料此作一经问世,必为有钱有势的人巧取豪夺,所以在这幅画尚未完成之时,他就让黄公望先把题跋写上,把这幅《富春山居图》的创作源起,经历过程以及他对此画今后命运的预测都写在了这段题跋之中,这在中国山水画史上也是罕见之举。无用禅师一语成识,同时也预示了这幅旷世奇作,注定不平凡的命运。

解说:与《富春山居图》相遇的人,个个都非平庸之辈,这些书画名人在画卷上的题跋,给予了《富春山居图》以至高的评价。

王鲁湘:那么这幅画在传世的过程中间,经过很多名人的手,也留下了很多的题跋,特别到了清代像邹之麟的时候,就把这幅画和书法中间的,王右军的《兰亭》相提并论,说是画中之《兰亭》而且用了两三个字,叫做神而圣,或者叫圣而神。那应该说这就是最顶尖的评语了,这种评语好像也被画史上的人接受了,至少我们现在不反对邹之麟对这一幅画这样的推崇。

聂卉:已经推到一个偶像的这个,偶像级的待遇了,因为像《兰亭》所有学书法的人都要学《兰亭》,至少都要临过《兰亭》它已经就变成一个书法中你学习的必然阶段,那么可能黄公望所有画画的人,到明清的时候他都要祖述到我学大痴的某某某笔,某某某。就是这种已经变成一种符号的概念,就是你一定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经历这个阶段,一定要学过他的画,才能证明你有过学画的经验了。

解说:因为《富春山居图》在绘画史上不可企及的地位,历代临摹收藏这幅画作的人层出不穷。明代书画大家沈周,与《富春山居图》的渊源可谓画坛一传奇。

何传馨:沈周收藏这个画,曾经收藏了这个《富春山居图》,结果呢他又把这个画就送去请人做题,请人在后面写题跋,但是就是这个画呢就被那个人的儿子,把它给吞没了,把它给侵占了。而且呢还把这个画拿出去去出售,要的价钱很高,沈周呢又没有钱把它买回来,所以沈周呢就在第二年就是用背临的方式去追临了一本《富春山居图》。那这个沈周的背临的这个《富春山居图》,现在也是在展场展出来,这个是从北京故宫借来的一个手卷,那可以对照一下的就是沈周在这个背临本里面,他的这个山势的位置都很接近,只是他的用笔墨的方式完全是沈周的面貌。但是沈周当时一定是很用心的经常去看这幅画,去体会这幅画,所以他才能够在就是说,用背临的方式能够把这个画的位置画的这么像。

解说:此次特展也展出了沈周背摹的《富春山居图》,沈周笔下的《富春山居图》景物疏朗,布局开合有度,尽管纯粹是凭记忆,他对原作的把握,却已达到了形神兼似的境界。

[责任编辑:马靖雯] 标签:春山居图 山水 合璧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