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仰望蔡元培:满清文人如何教育救国

2011年07月02日 11:40
来源:凤凰网 作者:文化大观园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家道中落后,蔡元培不得不放弃家塾,改到距笔飞弄不远的李申甫私塾先生家读书习字。

那么他自己有记载的。出了门穿过外面那个笔飞弄,当时叫笔飞巷,然后左转过了桥,现在我们叫斜桥,过了桥大约走半里地就是他的先生的家里。

为了给日后的科举铺平道路,熟练掌握做八股文的方法,蔡元培开始在私塾先生的指导下每日练习起承转合,承题破题,无一次懈怠。

他在读书上面他很有自己的体会,那么当时他要看一些,我们现在讲叫课外的书,那么老师不让他看,说这个对科举没有好处的,不让他看,但是他还是想看,所以他到哪里去看呢?就到他的六叔那里去看,铭恩,六叔铭恩那里去看,可以说也是蔡元培先生一个启蒙的一个老师。

我家自六叔以前,祖传无读书登科之人。父亲去世时,我年纪还小,母亲是精明而又慈爱的,因此,我所受的母教比父教为多。

他如果事情做错了他的母亲怎么给他教育的呢,就是睡觉之前用竹筱打屁股,那么这里边就是体现了他母亲的一种良苦用心,因为竹筱它这样的打确实很疼的,但是不伤害,就是皮肉之苦但不伤害,那么一定要让他自己承认是错了,保证下次改正了,这是一个方面,严厉的方面。但是又有很慈厚的方面,比如说他要去赶考去了,那么现在知道当时的交通是很不方便的,很早要起来了,那他母亲有时候就整夜不睡,给他准备行装,早上很早就给他起来烧饭,准备路上吃的,然后等到差不多的时候把他叫醒,然后边上就很慈爱的看着他吃了饭,然后出去。

串场2:蔡元培后来回忆说,他的品性受母亲影响很大。他说:“母亲一向慎于言语,将见一亲友,必先揣度彼将怎么说,我将怎么对。别后,又追想他是这样说,我是这样对,我错了没有。”所以,受母亲影响,蔡元培一生谨言慎行,性格也格外宽厚。从6岁入家塾时算起,到17岁考取秀才,蔡元培在母亲和家庭的呵护下完成了十年私塾教育,他也用这10年时间,完成了自己科举之路所需的资本、学识和身心的积累。17岁那年,他考中秀才、21岁中举人,26岁得进士,到28岁,蔡元培已经实现了旧式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登科殿试,成为当朝翰林院的编修。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中国传统的旧式士大夫,不想后来竟愤然与清廷决裂,走上了轰轰烈烈的革命道路。

Part2

1894年,蔡元培离开故乡绍兴,由上海乘招商局轮船北上,辗转到了北京。然而,就在他荣升翰林院编修后不久,七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身处京城的他开始对民族危机和清廷的腐败有了切身的感受。

记者:蔡元培是考过举人的,然后参加过殿试的,然后是被点过翰林做过翰林院编修的,是吧,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中国的传统的旧式的士大夫,应该说他的这一条路还是一帆风顺的。

嘉宾:对,而且他还是比较年轻的,就在很年轻的时候,28岁嘛就已经进翰林院了,所以他应该在传统的知识人里边算是佼佼者,绝对的佼佼者。

记者:但是像这样一个,在旧的知识分子的成长道路上走的这么一帆风顺的人,怎么后来会变成一个激进的革命党人呢?

嘉宾:那么这个转变应该说就是在翰林院期间,因为在翰林院期间也是戊戌变法的前夕,他开始广泛的接受西学,看了很多书,不管是自然科学的,还是人文的社会科学哲学的,看了很多书。在这时侯他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一个传统的文人转变到一个咱们今天说资产阶级革命家。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蔡元培就曾以翰林院编修的身份列名奏请朝廷,切勿向日本求和,可清廷仍不顾朝野反对,签下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蔡元培闻听后悲愤交集,他愤怒地谴责当朝统治阶级“疆臣跋扈,政府阘茸,外内狼狈,虚疑恫吓”,从此,对清廷极度失望。此后,正赶上西学东渐的他开始广泛涉猎西学书籍,据他的日记记载,从1894年到1899年间,蔡元培阅读的西方著作多达百余种,其中不仅有外国史地、政治、战史、哲学,还有大量的自然科学书籍,包括希腊的《几何原本》《农学新法》《代数通艺录》《电学入门》等等。那段时间,他对朝廷里康梁等人轰轰烈烈的变法维新运动丝毫不关心,他已经决定了,要返回家乡兴办教育。几个人的反抗起不了多大作用,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国民素质,他以为,非兴办教育、培养人才不可。

1895年,蔡元培乞假回乡,显然,他打算在这里,开始他教育救国的梦想。

当时绍兴有一个相对比较开明的一个乡绅,曾经当过知府徐树兰,那么他办了一个叫绍郡中西学堂,因为当时的绍兴府下属8个县,那么绍郡中西学堂分成一斋、二斋、三斋,那么也就是现在的小学、初中、高中,那么后来继蔡元培作为北大校长的蒋梦麟先生,就是当时一斋的,也就是小学生。那么他回来就担任当时的叫总理,就是后来的校长。

蔡元培人生中的第一次教育改革是在绍郡中西学堂完成的。绍郡中西学堂是彼时绍兴唯一一所新式学堂。

一开始因为这已经是一个学堂了,新式学堂了,所以已经有像英语这些学科了,但蔡元培先生觉得不够,他觉得当时不是学日本,因为比较近东洋嘛,所以他增加了日语、法语,就是吸收西方的一些,包括日本的先进的一些思想,还开设了,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像化学、物理、生物这些科。

尽管这些西学知识还十分粗浅,但在当时却起了巨大的思想启蒙作用。特别是化学、动植物学等课程的开设,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科学兴趣,也几乎改变了他们的思想观念。据后来的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回忆,他第一次在学堂里知道了地圆说,才知道大地不是平的;他也是第一次知道闪电是阴电和阳电撞击的结果而非电神镜子里发出的闪光。他说:“后来,基础物理学又告诉我雨是怎样形成的,于是,巨龙在云端张口喷水的观念只好放弃了。这是我了解科学的开端。”

[责任编辑:陈书娣] 标签:节目 蔡元培 上集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