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林语堂:幽默大师or反动文人

2011年07月01日 11:24
来源:凤凰卫视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张晓风:那就是在读大学的时候,朋友的妹妹,很自然的来往,可是这些来往呢,却在他回到故乡的时候回到家乡的时候就破灭了,因为对方是一个,对方的父亲,他希望做自己岳父的那个人是个医生,这个医生就认为林语堂是个穷小子不要跟他来往,这个医生做了一个很奇怪的动作就是替他说媒,就想把他把林语堂去跟别人撮合了,然后把他女儿给救出来,从这个爱情故事,这个吓人一跳,怎么这个医生来帮我找对象啊,他就明白了,就是在家里哭到昏天暗地。不吃不喝。

黄荣才:当时林语堂呢回到平和坂仔的时候呢,就是垂头丧气情绪很不好。然后他母亲,包括他姐姐大姐都知道,林语堂肯定有什么心事。所以就到夜里的时候去问林语堂,说究竟怎么回事。林语堂就嚎啕大哭,哭得快软下去了瘫软下去了。他当时就是感觉到非常的绝望。自己的感情受挫严重受挫。当时他的姐姐是痛骂了林语堂一顿,说你以为你是谁你想娶这种富家的女儿,把这个林语堂给骂醒了

解说4:在厦门鼓浪屿岛上的这栋西式建筑,虽然久经岁月的沧桑,却仍旧可以看出主人家的非比寻常,这是就是当年陈锦端的家。

陈锦端的父亲陈天恩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后来陈天恩大兴实业,成为了厦门数一数二的巨富。

绝望之后的林语堂坦然的接受了现实,于是,由陈天恩做媒,21岁的林语堂来到鼓浪屿漳州路44号的这栋别墅里,见到了他未来相伴一生的妻子廖翠凤。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爱情。

Part2:

有人称他为“幽默大师”,

也有人评他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小品文作者”,

有人褒之为“中国大文豪”,

也有人将他斥之为“反动文人”。

走进台湾阳明山,探寻真实的林语堂,

《文化大观园》正在播出。

串场2:1919年林语堂申请到半额公费奖学金,要到美国哈佛大学留学。与此同时,林语堂一再接到廖家的催促,这一年,未婚妻廖翠凤23岁,订婚已经四年之久,出国在即,归期难料,结婚是必须的了。

就在婚礼举办的当天,林语堂做出一个惊人之举,他当着众多宾客的面,拿出婚书,对新婚的妻子说:“我把它烧了!婚书只有在离婚的时候才有用,我们一定用不到”。不过此时的林语堂远没有廖翠凤对他那样情深浓浓,林语堂只有一种老式婚姻的感受,是人生不得不如此的选择。用林语堂的话说就是“我们是结了婚才开始相爱的”

解说5:、婚后的廖翠凤一直陪伴着林语堂在外求学,直到1923年,阔别祖国四年之后,林语堂才学成归国。经胡适引荐,刚刚29岁的林语堂受聘于北京大学英文系,主讲文学批评和语言学。当时在北大校长蔡元培身边,云集了众多著名的教授,李大钊、胡适、辜鸿铭、鲁迅、周作人、徐志摩、等等济济一堂。

1924年11月,鲁迅创办了《语丝》周刊,因为“可以说自己想说的话”,林语堂成了《语丝》的作者之一。也和鲁迅也成为了朋友。在《语丝》上林语堂经常对当时的北洋政府毫不留情的抨击。

黄荣才采访:去跟相关人笔战啊,或者是论争啊或者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是走上街头。所以他很得意的说,就是跟当时的这些反动军警的搏斗中,他扔石头。他充分发挥了他当时垒球手的这种技能,他额头上还留一个伤疤,就是说当时留下来的。

解说6:伴随着革命的不断发展,文化的中心也渐渐地从古都北平移向上海,这个十里洋场的大舞台,既是激进革命作家的发祥地,又是旧派文人的大本营,在时代的变幻风云中呈现出异样的光彩。

1927年秋,林语堂定居上海,以写作维持生计。但随着政治形势的不断变化,林语堂决定不再做激烈的社会批评家,开始了倡导幽默,表现性灵闲适。但是也招来了诸多非议。

主持人:那个时候的人批评林语堂说他的都是不合时宜,林语堂也很幽默的接了一句话,我的东西确实不合时宜我的东西是给40年以后的中国人看的,大概就是给我们现在的人。

张晓风:对,你确实是一个很有时间,很悠闲的,心情也很好的下午其实看看林语堂就比较知道该怎么过日子了。

主持人:对,如果看看他的《二十二个不亦快哉》对生活态度会变得更平和更宽容,心中总有一个柔软的地方放着这一点点仁爱的东西,所以在这一点上林语堂其实一生都是一个很仁爱的人,是一个对一些很弱小的东西,很美丽的东西,很短暂的东西,极其敏感的一个人。

张晓风:他所说的那个不亦乐乎或者不亦快哉都是生活中很小的事情,比如看小孩吃西瓜吃到水流了满肚子,他觉得不进入文明的孩子的样子让他很感动,类似这样的事情,其实没什么大不了,可是他就觉得,是生活里头很,很耐人咀嚼的那个画面。

解说7:提倡“幽默”的林语堂在文坛上博得了“幽默大师”的封号,甚至,1933年,被称为“幽默年”。可是对于风行一时的幽默文学,鲁迅表示明确反对,他认为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是没有幽默可言的。

1935年4月20日,鲁迅在《太白》上发表了《天生蛮性》一文,全文只有三句话:

“辜鸿铭先生赞小脚;郑孝胥先生讲王道;林语堂先生谈性灵。”郑孝胥是伪满总理,把林语堂和他相提并论,鲁迅的鄙夷之情可以想见。

黄荣才采访:他认为林语堂这样的战斗性不够,而作为林语堂呢。他认为我这个是最求我内心的自我。所以这一个其实上是期间很关键的一个点。另外一个就是被称为“南云楼风波”,也就是鲁迅因为稿费的问题,版税的问题。在引起争端之后最后得到了解决。得到解决之后请吃饭,就大家聚一起吃饭。期间林语堂说了一句话,他在没有完整的听了,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等于说插话一样的说了一句话。那鲁迅认为林语堂是针对他的。而林语堂认为我是无心的,我又不是故意的。两个人当时在酒桌上就吵起来了。按照就是说好像是好斗的公鸡一样对视了好久,所以这一次之后他们两个人就开始疏远了。

解说8:政治观念的对立,文学立场的泾渭分明,鲁迅逐渐不再把林语堂当朋友了,林语堂的名字,也从鲁迅日记里完全消失了。

1936年8月10日,林语堂远赴美国,三个月后,鲁迅逝世。林语堂在纽约写下了悼念文章《鲁迅之死》,其文云:“鲁迅与我相得者二次,疏离者二次,其即其离,皆出自然,非吾与鲁迅有轾轩于其间也。吾始终敬鲁迅;鲁迅顾我,我喜其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大凡以所见相左相同,而为离合之迹,绝无私人意气存焉。”

[责任编辑:吕美静] 标签:林语堂 or 蔡佳芳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