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仰望蔡元培:改变中国学术精英人生目标及信仰

2011年06月09日 09:08
来源:凤凰卫视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蔡元培广邀名师执教北大 推行民主治校方针

自1917年起,蔡元培在国立北京大学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大动作。继陈独秀之后,他先后聘请了钱玄同、刘半农、李大钊、杨昌济、周作人、鲁迅、胡适、梁漱溟等一批优秀学人执教北大,并对北大的院系进行了调整。他以为一所纯粹研究学问的大学需“学术”分离,“学”只需文理两科,那就是对人文与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而法科、医科、工科在他看来都是“术”,是将来谋求生活的手段,应设专门学科机构进行学习和实践。几番论证之后,北京大学除文理两科外,只保留了法科。作为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一校之长,蔡元培从来没有把北大看成是中国的大学。

1917年深秋,为了推行民主治校的方针,蔡元培在北大了设立教授评议会制度。

记者:当时候在北大最高的权利者并不是校长,校长是个行政管理者,最高权利是一个教授组成的评议会。

嘉宾:这是蔡元培建立的,蔡元培他认为他不可能什么事都校长说了算,那就是一个民主的制度,由教授来组织,所以当时组成了一个大概有17、18个人组成一个评议会,就是最高的决策机构,任何的事情都是决策机构来决策,校长只是他的临时委员会的一个召集人,并没有绝对的事情,什么事情大家通过,通过就通过。

记者:实际就是教授治校。

嘉宾:教授治校,这又是我们常说的蔡元培在北大建立的教授治校的制度。

记者:现在我们都梦寐以求会不会恢复这个,你要不现在大学大家都知道,大学现在的行政化,大学里头的官本位攀很厉害,行政级别。

嘉宾:所以蔡元培当年的理想实际上我觉得还是很不错的,而且他建立起来了,你想他后来经常出国或者在外都不影响,学校照样。很好。

在这些至今珍藏在北京大学档案馆的评议会记录里,当年为北大诸多事宜集思广益、各抒己见的场面可以想见。

这是评议会当时一些开会的记录,比如这里边有评议会的规则修正案。这个评议会的规则他也修过好几次。所以你可以每次开会这里边有很多的他们评议会的会员出席会议,你看下午出席会议,很多我们都知道,陈百年、胡适,这是蔡惠,那么很多重大的事情都是在评议会上决定的,这也他们开会的一些到会人员。这也有他的签名,蔡元培

嘉宾:按照他的想法呢就是说作为一个从事高深学问的这么一个机构,大学。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参与或者积极地进行学术研究,所以呢一方面从老师来讲引进新的教师,形成一种自由学术探讨的风气,同时他强调学生一定要自己学习,所以他在上任的第一,就是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研究,实际上就是面向学生发表了三点,就是要求。实际上都是针对学生的,他希望学生能够真正摆脱读书做官的思想、读书发财的思想,一定要认为学术就是学术,这是一个纯知识的活动,那么所以他除了这种要求,有制订原则之外,他自己亲自找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这种社团,让他们自发的来进行研究、探讨,很多是和老师一起的,所以这方面是北大的特色,形成了很多学生的社团,各种都有。

在蔡元培的大力支持下,各类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在北大滋生。各系分门别类组织的如:史学会、教育会、新文学研究会、俄罗斯文学研究会,考古学会,风俗调查会、数理学会、化学研究会、新闻研究会、哲学研究会、雄辩会、歌谣研究会等都十分活跃。

记者:过去的老传统叫学而优则仕是吧?

嘉宾:对,这是中国的老传统,读书是要去做官的。但是蔡元培在北大的时候好像专门成立了一个叫(进德会)。

嘉宾:进德会,对。

记者:进德会的那几条里头有不嫖娼、不赌博,不吸烟、不喝酒,好像是不做官。

嘉宾:对,它是分甲乙丙三种会员,甲种会员它只是不纳妾不嫖娼,这就可以了。一种是不做官,不做议员。

记者:还不入政界。

嘉宾:对,然后甲乙丙,丙种就更要求更多了,包括要吃素,不吃肉这些东西。

记者:做素食主义者。

嘉宾:对,他本身就是素食主义。

那段时间,他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充分解放思想,张扬自由主义精神,同时又在各种各种激进的思潮中权衡利弊,培养学生的传统君子型人格。

所以蔡元培呢,在当时虽然新派人当中把蔡元培当做旗手,作为他们的保护伞,但是蔡元培本人呢并不完全认同于新派的人物,他跟他们还是有距离的,跟陈独秀、跟胡适他们都是有距离的,因为蔡元培毕竟阅历比较深一些,年龄比较大一些,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我想是跟深入一层,而且对西方文明的认识也并不比他们差,所以在这个更高的层面上他认识到了,实际上中西之间的内在的联系,所以他一生在很多场合强调中西的这种融合,建设性的融合。他不是把它作为对立性的东西来否定一个、支持一个,他不是这样。所以在北大为什么兼容并茂呢?他这种绝对不是一种权宜之计,不是说我为了开拓局面,引进那些人打击旧派,或者说支持谁、反对谁,不是这样的,他真真切切地希望就是不管是旧的、新的,只要你是谈论学术,只要你是言之有理,那么都应该在北大有它合法存在的基地。

记者:所以你看在学术中他也是一方面支持像新潮人物,鼓励他们成立新潮社,办新潮杂志,另一方面也鼓励学生中间一些爱好传统文学文化的人,曾经国共社、国共杂志,说成是国共,两方面他都支持。

嘉宾:对,包括这些老师们也是一样,他支持这边的钱先童,但是黄坎他也照样支持。

记者:黄江先生他也照样支持,也是一个很值得尊敬的先生。

嘉宾:对,所以包括梁孙明,虽说算是旧派吧,但这是蔡元培亲自请来的,把一个20出头的青年小伙子。

记者:也是没有大学文凭的。

嘉宾:中学毕业的请过来。

记者:所以他很多破格之举在当时是非常有魄力的人才能做得出来。

嘉宾:对。

记者:换一个别的当时候的另外一个人,没有他这种背景,没有他这种资力,没有这种声望的根本做不来。

嘉宾:所以他这种大手笔,有时候看起来非常的很奇怪,一方面他为人特别的和善,没有任何架子,另外一方面他在改革方面一点不手软,像假造学历、引进人才、不拘一格,这个是一般人根本做不出来了。

记者:这有点像什么,菩萨心肠,但是霹雳手段。

嘉宾:对,所以这么一个温文尔雅,这么一个谦谦君子能做出这么,咱们打引号的不择手段,他对人才的引进,他说只要能实现我这个目标,那我就大胆去做,我也不跟你们商量,没人可商量,

由于在德国期间受到大量艺术熏习,蔡元培开始试着将艺术感与美誉纳入北大教育系统,他在文科开设了美学和美术史,并亲自教授美学课程。

因为北大在中国的文人传统里边,这种绘画、这种艺术属于雕虫小技,不能作为一个正式的东西来对待了,那么他不一样。

嘉宾:他在北大成立了,在众多的其他学术,专业的社团里边之外,他成立的华凡研究会,还有音乐讲习所,还有等等书法什么的,那么这些可以看得出来他对这一方面非常的重视,而且在北大成立这几个组织,对后来我国的音乐教育、艺术教育、艺术研究影响很大,包括请当时一些著名的人士里,包括请陈颖却他哥哥来做导师,这些我觉得都是非常有眼界的。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它实际上改革北大,并不是用了十年的时间才改变过来的,他是上任的第一年就明显的风气大大改变了,当时所有的你看新闻报道,对北大完全是刮目相看,就说北大,一七年的报纸我们看到就是对北大的评价完全就变了,零八年。那零九年之后五四运动以后更不用说了,所以他实际上就是用很短时间内,使北大的风貌发生一个根本性的变化。

串场3:彼时的北大,在蔡元培兼容并包的旗帜下,各种思想得以自由活跃的碰撞滋长,各种学术观念得以自由广泛地交流传播,正是在他精心营造的空气下,新的文化力量才有了存活的可能性,才有了势如破竹的力量。用不了多久,那个叫陈独秀的文科学长就会把德先生和赛先生请进北大,北大的讲堂上,鲁迅将带着他的《狂人日记》引发一场空前的白话文运动。过不了多久,新近传来的马克思主义将在这里生根发芽。

[责任编辑:马靖雯] 标签:蔡元培 五四 改革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