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仰望蔡元培:改变中国学术精英人生目标及信仰

2011年06月09日 09:08
来源:凤凰卫视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正在加载中...'

核心提示:一个出身翰林的满清文人,如何走上武装反清,教育救国之路?他,究竟拥有怎样的气魄和能量,才能以一校之长的身份,包容引领一个民族跨越时代的大转折?

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 扭转读书做官劣根性

1916年10月2日,蔡元培携眷离法归国。

民国五年冬,我在法国,接教育部电,促回国,任北大校长。

11月8日,蔡元培抵达上海。一个半月后,即北上进京。

嘉宾:实际上他接任北大校长职位的时候他很多好朋友劝他,不要做这个校长,因为北大名声很糟,在蔡元培之前北大从最早的京师大学堂开始名声一直很糟,因为很多都是官僚子弟在这儿,以后也心不在学,也是为了做官,所以他们就称老的北大称为是官僚养成所,根本不是做学问的地方,而且从道德水准来看,当时的学生也好,老师也好都不好。

记者:基本上一些纨绔子弟在那里。

嘉宾:对,所以他们都担心蔡元培这么一个人物,到了北大名声会不会从此被坏掉,所以他的朋友都不同意,但是蔡元培他确实有一个蓝图,蔡元培一直很早就有一个教育救国的思想,那么他通过后来到德国留学,因为德国当时的大学是世界绝对一流的领先的大学,所以他在那儿亲自感受观察了德国的大学,而且也看到德国大学对德国民族的近代兴起做的贡献,这点对他印象非常深。

记者:所以一定要在中国建立这样的大学。

嘉宾:对。

记者:如果没有这样的大学,中国的进步,中国的现代化是完全不可以谈起的是吧?

嘉宾:对,就是这样。所以他把接任北大校长看得很重,尽管风险很大,而且他说过这样的话,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1916年12月26日,50岁的蔡元培接到了大总统黎元洪颁发的委任状。几天后,1917年1月4日,他带着胸中的蓝图走进了国立北京大学。他要在那里,开始他新的教育革命。

他进北大的第一天,就那一刻就引起了轩然大波,他进北大的时候他把帽子脱掉,向旁边的人鞠躬,所以当时的学校马上就穿开了,说这个校长不一般,因为以前学校都是大老爷,来了就是不可一世,那都是什么级别的官员是吧?

记者:那起码好像是二品吧。

嘉宾:对,肯定是部长以上的,但是他到学校以后以一个非常低调、和蔼的形象出现,所以这一点马上就服了大家了,

既然知道它腐败,更应进去整顿,就算失败,也算尽了心。

记者:蔡元培担任这个北大校长,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就彻底改变了北大,在他当校长之前,北大在某种意义上还是一个很老派的一个学校,在他当校长以后整个北大一下突然变得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然后思想非常的活跃和自由,那么我想蔡元培接受这个任命到北大当校长,他一定是抱着一个关于新的一所中国最高学府的一个理想的蓝图过来的,是吧。

嘉宾:对,他到北大以后其实没上任他已经开始构建他的蓝图,那么这里主要的问题,主要核心的改革思路就是把北大从一个官僚的养成所,办成一个从事高深学问的知识的场所,这是他最所看重的,那么在这个场所里面必须是学生也好、老师也好,都是一心一意做学问的,而不是为了当官,不是为了发财,而且从人品上、从道德上都是很纯粹的君子、纯粹的学人,这是他的一个理想。

串场1:1917年1月4日,蔡元培在国立北京大学的校园里发表了他的就职演说。他说:“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他在回忆录说中,早在译学馆的时候,他就知道北京学生的习惯,他们平日里对学问没什么兴趣,只要年限过满,可以拿到一纸文凭,将来可以在政府里谋个一官半职就已经心满意足了。这是科举制度留下的劣根性,是求学路上的大钉子,他得下狠心将这颗大钉子在学生心目中拔了去,只有这样,他的改革才能在腐朽的北京大学产生化学变化。

北京,五四大街,从1918年起,这里即成为北京大学的校务与教学核心。

记者:这个就是北京大学过去一院、二院的所在地是吧?

嘉宾:对,红楼。

记者:这个红楼当时在北大里头是一个什么样的建筑呢?它主要里头是一些什么样的功能呢?

嘉宾:红楼因为过去老北大院子地方不够用,后来在1918年盖了这个楼,启用以后就成了北大的中心,主要的建筑。

记者:类似于行政楼、图书馆。

嘉宾:校长办公室、图书馆、教室等等。

记者:都在这里?

嘉宾:对,也有一些宿舍,像顶层上面也住过一些人。

记者:当时候这大概是北大大学最宏伟的建筑了?

嘉宾:对。

记者:其他的建筑好像都没它宏伟是吧?

嘉宾:不光是北大大学最宏伟,在这一带都是比较重要的建筑。

记者:地标性的建筑。

嘉宾:对。

记者:这个是用中国的青砖,再加上一些红砖。

嘉宾:对,这算是一种西式建筑,但是吸收了中国的一些东西,但是主要是西式建筑,所以当时北大的学生很为这个楼骄傲。

自新楼建好后,蔡元培的校长室就搬到了这里。

当时办公比较简单,蔡元培办公也是很简单,而且他也特别关心学生、老师,学生可以随时进来找他。

记者:外头没有秘书室。

嘉宾:所以冯友兰有一次在回忆里面就说道,他说他有一次为他弟弟可能是上北大要一个什么证明,他自己就找蔡元培,找到蔡元培以后就说明情况,说好,给你写,他很吃惊,哎呦北大的校长怎么这么,就很平易近人,随便就可以找见了,他自己也有文章回忆了这一段。

一年来,校长蔡元培一步步按照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的大学模式对腐蚀已深的北大进行着别开生面的大改造。

我们第一要改革的,是学生观念。尤其北京大学的学生,是从京师大学堂老爷式学生嬗继下来的,他们的目的,不但在毕业,而尤注重在毕业后的出路。所以专门研究学术的教员,他们不见得欢迎。若是一位在政府有地位的人来兼课,虽时时请假,他们还是欢迎的很,因为毕业后可以有阔老师做靠山。所以要打破这些习惯,只有从聘请积学而热心的教员着手。

为了让学生们有好的一个环境,他首先对教师队伍动了很大的手术,一方面他引进具有新思想的这些教员,像李大钊、陈独秀,后来的胡适,像年轻一点的,像梁簌铭,这些有具有新思想的年轻人,有才华的引进来,对现有教师队伍,首先进行稀释,然后又对学校里不适合当教员的那些人,所谓有泰彦团支撑的一些英国的一些籍的一些教员,他就坚决地把他们开除出去。


记者:那么体现它的兼容并茂思想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行为,就是三顾茅庐请陈独秀出山,担任北大的文科学长,

嘉宾:文科学长实际上是,当时大学有两块,理科、文科,实际上文科学长就是主管文科这一块儿的学术负责人。那么文科学长尤其地位重要,因为相对理科来说,理科实际上没有很多斗争,理科就是引进一些东西,物理、化学,没有什么问题,你就聘人就行了,但是文科不一样,文科要老派、新派。

记者:有所谓文化内场问题了,意识形态问题了。

嘉宾:对对,所以蔡元培很看重文科这一块,他认为改革应该从文科开始,因为文科是最核心的问题,那么他一上任他实际上已经瞄准陈独秀了,就通过三顾茅庐的方式把陈独秀请过来,其实陈独秀开始并不愿意,因为他在办他的《新青年》,他觉得北大没有什么意思,而且他也不是一个做教学的。

记者:他性格好像不合适。

嘉宾:而且特别有意思的是蔡元培把陈独秀聘为文科学长,整个的过程除了三顾茅庐,就整个走程序这个过程用了可能一个礼拜,非常快,从批教育部批下来任命。

记者:好像蔡元培先生还专门为陈独秀编学历。

嘉宾:对。

记者:现在我们经常调查这个问题,什么什么学历,所以当时候北大校长亲自为他聘的这一个文科学长去做假学历。

嘉宾:对,而且做一份完全是假造的,因为从形式上来讲没有相应的教育管理经验的话,你要聘文科学长是不太合适的,所以蔡元培也明白这一点,他就完全造了一个,学历也是造了一个,说是陈独秀在日本东京大学堂毕业,其实根本没有这回事情。

记者:又在什么上海什么什么。

嘉宾:安徽,高等学堂的校长,全部没有。那么他报上去以后呢,上边教育部是他的学生,他的老部下范元莲,当时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批,回来就上任了。

记者:这个在北大引起一些反弹,有一些守旧势力或者有一些人肯定对学校的做法持不同意见,是不是也在北大引起过一些波澜?

嘉宾:有的,因为无论从各方面来讲呢,陈独秀做文科学长这都可以说是石破天惊的一场举动,大家不会接受,但是蔡元培很明确,我现在需要一个人来开开风气,你要弄一个传统的学者这是没有意义的,所以马上这一举措应该说非常成功,马上就建校,然后陈独秀又介绍了其他的人,包括胡适,等这些人进来以后呢,文科的局面马上就打开了。

[责任编辑:马靖雯] 标签:蔡元培 五四 改革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