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山大墓地处南方湿地 墓主建起木结构墓室
1997年春节过后,考古队开始了新一轮的清理墓坑、墓道和填土的工作。
那么这里是墓道,那我们现在站的位置,正好就是印山的最东面,也就是我们这个大墓墓道的朝向,是向东的,就是东坡,东面这面。印山周围的环境它是这样,南、西、北都是大山围起来的,那么印山所处这个里面,好像小盆地一样,那么东边有点小山,总体来说,好像三面环山,东面好像是个大缺口一样,就是我们整体这个墓葬朝东,风水很好,就是东方太阳出来的地方,这个墓葬朝着东方太阳出来的地方,所以当时这个风水选择上也是非常讲究,相当好。
显然,这是一条依山开凿的平底墓道。
这个墓道底部就是这个样子的,现在这个底就是原来的底,总的来看就是里面稍微高一点,外面稍微,就是跟山坡稍微有点相应,这跟一般中原地区看到的大墓的墓道不一样,大墓墓道它是往墓坑里斜进去的,我们这个大墓王陵,它的墓道往外面斜的,几乎是平底的,这也是很有特色的一个东西。这些原来都是墓道的边,没有多动过,我们清出来都是这样,就都保留,保护起来了。
墓道两壁手工雕凿的痕迹十分明显,当年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付出可见一斑。如果不是允常的大墓,又有谁有这样的实力,能完成这样一项巨大的工程呢?
这里从这个地方开始,一直到那头就整个就是墓葬的主体部分,就是墓坑。这个墓坑也就是都是从山顶上的岩层里挖下来的,你看都是这个石壁,这边是后来砌起来的,深色的石壁就为外面。这个墓坑相当的巨大,坑口量东西长有46米,宽度有14米,深度有十多米深,整个都是从上到下都是岩层里挖出来的,规模非常巨大。
为了在南方湿地能够有效防止地下水的侵蚀和雨水的渗透,整个墓坑外部设计令人惊叹。
这里实际上也是平面关系。木结构墓室,外面先放树皮,然后树皮外面有一些木炭,木炭外面贴青膏泥,这是平面,这是平面关系。
所谓青膏泥它是结构分子非常细的一种粘土,它这个粘土结构很细,富有粘性,把它凿实,一干烧以后非常坚硬,非常地紧密,结构非常紧密。水渗不下去,空气进不去,就起到了一个密封隔绝的作用。
青膏泥之内,是厚度约一米六七、具有强力吸水防潮功能的木炭层。木炭层下,墓室之外,包裹着一层敲打极度紧密的树皮层,这些树皮厚度不足20公分,却足足有140层。
它假如水有点渗下去,渗到墓坑里,它首先遇到青膏泥给它挡住了。很厚的,几米厚的青膏泥给它挡住,青膏泥还挡不住,接下去它下面的木炭给它渗掉了。难得地下的那点潮气,木炭又给它渗了。那万一木炭还有地下水再渗下去,它外面还有一层树皮,木炭就是通过树皮,树皮是啥东西,树皮讲,现在我们房上面的一种瓦下面的(防护层),就是万一有点水漏进来,有这种东西挡了。它水不让它往这个木结构的缝里,渗进去往墓室里面走。它顺着这种东西排,排到墓室两侧,排到底下去了。底下去它也大量,一米多厚的木炭垫了,又可以吸掉。所以这个一道一道一道的,三道的防御,包括封土实际上有四道。这个四道的防御措施,保证了这个木结构的严密,这方面防腐措施方面相当科学,效果也相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