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崇文重教 河源古街宗祠林立
自赵佗建城至今,这条古街一直兴旺繁盛、商铺林立,客家宗祠错落期间,建筑样式、规模不一。
记者:这里又有一个宗祠。
嘉宾:好几个呢。
记者:啊,好几个呢。
嘉宾:黄氏宗祠
记者:那也就是过去这一条街上都是宗祠林立了?
嘉宾:对。这是江夏“黄”
记者:这是江夏“黄”,“黄”,客家一大姓,四大姓黄姓是一大姓。
嘉宾:对。
记者:黄氏,这个还是一种西洋式的建筑呢。
嘉宾:对。
记者:这大概是有点民国的味道。
嘉宾:民国时候的。
记者:客家人这种慎终追远的这种情怀好像也特别地强烈。
嘉宾:其实他的慎终追远与他的这种郡望之任也是一样的,我的老祖宗肯定是,因为他到中原来的,主要是衣冠士族,肯定比较。
记者:以前很风光。
嘉宾:很风光,非常风光的,到了南边大家都基本上都平民化了,土地没有了,原来的功名也没有了
记者:也没有了。
嘉宾:那么又得重新从零开始了。
记者:只留了一个传说了。
嘉宾:传说了,对对。
记者:对吧,那么这个传说要祖祖辈辈传下去,这个大概是客家人在异地落地生根,并且不断进取的其实是很重要的一种精神动力,是吧。
嘉宾:精神动力,精神支柱吧,可以说是。
记者:所以你到客家的所有的这种围屋,进大门上头一定有个匾,这个匾就是告诉你我的郡望。
嘉宾:郡望在哪里啊
记者:然后我家声有多么洪亮,说出这个姓来把你吓得翻个跟头。
对吧,就是这种
千百年前“抢救”祖宗牌位于水火的瞬间产生的仓惶、失落似乎幻化成一个民系千年的潜意识。所以,客家人从来都是注重声名的,为了可以光宗耀祖,他们不像潮汕人一样立志经商,而对功名有着天生的渴望。为此,他们崇文重教,广设学宫,只希望有一天可以搏得功名,光耀门楣。
记者:这实际上是又叫做学宫,也叫做孔庙,也叫大成殿,就是都是表示我们这个地方崇文重教。
嘉宾:崇文重教,本人就在这里住过三年。
记者:您在这里是读书还是在这里教学?
嘉宾:读书。
记者:在这里读书,小学?
嘉宾:小学,当时我老母亲在这里做厨房工作,所以我在这里。
记者:那你和这里很有感情了。
嘉宾:这个地方就是我住过的地方。
记者:你住过这个大成殿?
嘉宾:对。
记者:当时被隔成一格一格的吧?
嘉宾:对,柱子都还是原来的。
记者:柱子都还是原先的
如今,这个历朝祭孔的庙宇里回响着佗城中心小学朗朗的读书声。
记者:你现在听,小孩子在这里,小朋友上课呢,是吧
嘉宾:这后面。
记者:这还一年级(1)班呢,这刚刚入学的呢,所以这个地方的孩子从小在学宫这里玩耍啊,耳濡目染啊,就是有一股文气,有一股文气。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王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