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视线》02期:科幻文学的突围战

2011年11月25日 15:34
来源:凤凰网文化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科幻”的商业与文化价值在于文学精神

夏笳:刚才本来是接着上半场的话题继续聊“商业化”的问题,现在我们把话题稍微转到“主流化”这一方面。其实像《三体》这样的作品,去年畅销的同时,不能被大家忽视的是引起主流界的关注,包括韩松老师的《地铁》。首先严方老师评论《三体》发表到评论上面,当时立刻造成学术圈的风潮。韩松老师的作品一直都是在主流界的视野中,但是在去年8月份上海开了一个南方文坛,和上海作协合办的“今日批评家论坛”的活动,这个论坛的主题就是要讨论《地铁》这本小说。我跟吴老师,还有飞氘有兴趣参加这个活动,对我个人来说,第一次跟主流文学界的评论者们交流,在我看来也是一些大佬坐在一起讨论科幻小说。我觉得这两方面不能分开谈,不能有一部分作品走“主流化”,一部分作品走“商业化”。你会看到像《三体》和《地铁》最后是叫好叫座的。我想问一问你们对于科幻和文学性之间的关系,这也是一个被讨论很多年,一直讲不清楚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有一种什么样的想法,科幻是不是必然跟文学性有结合,好的科幻作品是不是必然在人文上面感动人?

居云峰:所有的文学都应该有很强的感染力,这才能打动读者,才能真正起到作用。作为科幻小说,科幻的作品也应该是这样。对科幻作品的科学性,不是简单的科学知识。因为现在对科学的注解,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科学知识,二是科学思想,三是科学精神,四是科学方法。创作要具有科学的“四科”,这里面具备了这个精神就是科幻的作品。但是它也不是四个科学方面的注解,可以用文学的形式把它翻译出来。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能难一些。

最近我们也开展大学生社团,有科幻社团,我们感到这是非常好的事情。我们和科普研究所支持在大学里面进行科幻征文比赛。这个已经启动了,每季度评选一次,评选一、二等奖。我们通过这个形式来培养科幻作家,也能发现好的科普作品和科幻作品。这样将来关注科幻的人很多,写科幻作品的人很多,在大家写的过程中,科幻作品的质量就会提高。另外我们今年在天津也召开了一次关于科幻的理论研讨会,理论研讨会主要是中国科协给我们这个课题,要解决什么问题呢?想把科幻和青少年想象力结合起来。科幻能启发、诱导,能增强青少年想象力。因为科幻小说,青少年看的最多,这是一个很大的观众群。所以我们想探讨这个问题。既然探讨这个问题,说明有一个导向,希望能吸引广大的青少年。不光普及科学知识,而且吸引他们的想象力。有了想象力就会有创造力,这样就会为全面发展打一个基础。

夏笳:居老师刚刚说的东西特别重要。一种文学类型要发展,不可避免需要各方面的力量。需要作家的力量,需要读者们的力量,需要资本家的力量,最后还有来自官方的声音,政府的支持。当然从政策上面,整个大力的扶持,我觉得也是非常重要的。像刚才说对于科幻到底应该怎么去发展,包括科普怎么做更好,不是“商业化”和“主流化”的问题,说到底是跟大众怎么做更好衔接的问题。

居云峰:最近中央召开了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大发展,文化大繁荣,我看完以后总感到要求文化走向市场,文化走出国门,这是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和任务,也是检验的地方。但是没有提“市场化”,我认为应该说“通俗化”,应该走向市场,但不是走向“市场化”,不要“化”了。还是有一部分公益性的,可能就不能走向市场,不要完全讲“市场化”。

夏笳:不能被市场牵者鼻子走,是创造市场。

雷达:我们过去只强调文学教化的东西,现在我们强调文学还有消遣、娱乐的作用。过去我们只强调一个精神的锻造,现在我们还强调精神抚摸,文学作品也有大众化的东西。现如今对文学有新的看法,不能抱着过去的看法。比如刚才讲的主流,我是“茅盾文学奖”的评委,这次是实名制,不认识,门槛也不大,投票本身是得罪人的问题。我感觉到还是思考我们的国民性,表达对老作家的敬意,但是这个就有风险。过去我们的文学越来越边缘化了,为什么呢?现在媒体太发达了,所有人对所有人发信息,所有人都是写作者,所有人都是读者。现在是一个泛写作的时代,媒体把所有的空间都抢了,所以我们最珍爱的文学在哪里,我们的空间还有多大,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这次“茅盾文学奖”,我和浩波的看法不太一样,可以有各种争议,反对声音也可以,质疑声音也可以,但是引起关注。过去文学只是文学事件。这次“茅盾文学”变成社会事件了,全社会人都关心。

中国人的实名制很先进,这几年评奖的公信度下降很多,这有它积极的一方面。还有你到底是评人还是评作品,里面的作品你看了没有,好多人质问我。我说《你在高原》是450万字,跟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不一样,是互相不搭界的书,《你在高原》是连贯的,这样长的书在全世界只有一个,但是要看下来实在不容易。大家质疑的问题是评委到底看没看这书,纠结很长时间。我说看书有精读,有细读,有浏览,不一定一个字、一个字地全看过去。我说这样大体量的书要把握起来是不容易,但是也并非绝对不可把握。我只是这么说,后来博客都批我,说我是辩护。

不管怎么说,我们的边缘文学被人注意了,这是一个好事。现在我讲科幻文学不是受到很多重视,现在类型化文学非常泛滥,非常活跃,什么穿越、悬疑、盗墓。比如盗墓最好的是《鬼吹灯》或者《盗墓笔记》,发行量很可观的。另外穿越的有《诛仙》,新历史学术的书《明朝那些事儿》发行1000万,你能想象吗?我把那个书一看,我发现是用现代人的价值观、历史观,现代人调侃的眼光来处理、评说历史,大的历史关系是正确的。所以我觉得科幻在类型化里面比较冷落,但这是不应该的。

我过去讲过一个意思,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有特别不好的问题,喜欢“背对未来,面对历史”,而不是像某些民族是“背对历史,面对未来”。我们民族精神里面确实有一种对科学幻想的精神缺失。鲁迅讲“看科学书,千万不要看那些古董”。他自己看的很多,不让别人看。有个问题,科幻的发展并不是特别强壮,过去有一些东西算是科普,科幻也有一些作品。科学和科幻文学不一样,文学也不是一般真实性的要求。我对《福尔摩斯侦探》、《达芬奇密码》也都有兴趣,深感到科幻文学需要大力扶植,需要开拓新的路子。

王晋康今年的创作很受欢迎,确实他的创作也有特点。我依然感觉科幻这一块不像看《鬼吹灯》那么热,大家宁可看《鬼吹灯》也不看科幻的东西,这个是不好的。这个现状怎么改变,我没想好。有时候看国外的《星球大战》、《网络惊魂》觉得非常过瘾。为什么我们自己民族没有,中国化的东西有吗?我觉得不多。现在不是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确实要发展,现在发展也很难。比较纯文学的东西,别人都推到市场上去,到市场怎么发展?是不是有些地方把什么都搞“产业化”?如果都搞“产业化”反而不对,我觉得应该保护,科幻也应该受保护。我始终持的观点还比较稳定,我始终坚持审美的立场,始终坚持文学的立场。

夏笳:雷老师的思想内涵非常丰富,可以琢磨很久。我从中感觉到不光是科幻焦虑,主流文学自己也是一个焦虑。

吴岩:我是很同意雷达老师讲的文学是不是还有它自己的标准。因为我在大学教文学,我肯定是要教那种跟“通俗化“拉开距离的那才行,才能彰显我们搞文学的价值。如果你要说应该“通俗化”,实际上中国最早的科幻理论就是鲁迅讲的“经以科学,纬以人情”。这科幻理论讲的就是要“通俗化”,把“经纬”交织做成一个好作品。今天不好的作品要么“经”没做好,要么“纬”没做好,要么“经纬”交织没做好。“通俗化”就对了,今天的主流就应该走“通俗化”。但是用西方经典基本价值观考虑这个问题,“通俗化”可能有些距离。经典西方人文主义启蒙,文艺复兴以后人的价值,然后再去探索自然,这才是最核心的东西。如果这样再看“通俗化”,就远离文学的价值。

比如文学可以离开人本身的价值,应该可以离开对未来的追求,离开基本文化的这种东西。如果你是这么想的,这个路肯定是要走偏的。因为我照着“通俗化”去做,照着低的去做,最后你就是越走越低。只有向高的地方走,做这个作品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融合。

刚才韩松讲电影、电视更是个体系化的。原来拍过一个电影,叫《珊瑚岛的死光》。作者很前卫,你看画面,做美工的特别落后,跟乡下的东西一样,那个电影完全失败。所以不要请这些人再谈什么电影了,这些人把想写好的东西写好,后面有一个机制。再把优秀作品每年评一评,把好的奖评出来,这种状况下真的可以使这个东西往好的方向发展。

最后,我建议所有出版社应该一块开会。咱们怎么把这个盘子做大,互相可以稍微分分工。比如有的做点国外,有的就做以历史为基础,以文化为基础的,把这个做好,互相也不撞车,而且你还可以把最好的专家都用上。现在我不断被人请去拉一单子,什么美国的,日本的,我单子能拉几个。这几年看这些书,拉一个就够了,再给第二个拉就是瞎拉了。我呼吁出版人都坐在一块好好规划这个产业,盘子是很大的。每年美国最佳电影多少部是科幻,图书一年在美国是2000多种,重印的有1000多种。《阿凡达》是半年里面6个亿收益,盘子是很大。但是如果乱做,这个行业又得进入寒冷期。

夏笳:在前面热火朝天讨论关于“商业化”前景也好,光明或者是曲折的未来也好,最后我觉得吴老师把它落到了实处。到底我们真正怎么把科幻这个种类做好,作家怎么要去写更好的小说,资本家怎么把好作品做好。其他的评论者也好,来自官方声音也好,读者也好。毕竟我们希望最后大家靠一起的力量能够把它联合在一起。科幻文学本身是比较特殊的,不是像有些种类很容易做到那种非常的市场,非常的商业。它本身可能有一些特殊的限定性,我们怎么针对特殊的限定性做到适合自己的最好,而不是一个人云亦云的想象中,好象有很多泡沫的东西。我们今天探讨已经算是非常的充实和充分了。最后我们再请沈总最后再总结几句。

沈浩波:吴老师刚才已经总结完了。我还是觉得现在科幻文学虽然卖的很好,钱莉芳《天命》目前来看都是在各个大商业排行榜上。但是我个人很坦率地讲,其实它是一有点虚火上身,国内出版社都想做科幻,我觉得挺可笑的。因为我觉得不能因为有一点人脉就打算卖,背后是两个概念。还是需要每个作家有自身的特点,你比如像韩松的《地铁》,其实是非常文艺化构成了它的一个特点。钱莉芳的历史科幻构成它的这样一个特点。像很多非常宏大的布局,构成读者的基础。面对市场的门有很多扇,更多的出版商和作家沟通,找到适合每个人发展方向的,打开每一个人自己的那一扇市场之门,我觉得这是第一个要做的事情。

第二个要做的事情,要有更多的平台和载体,为更多年轻的作家发表他们的作品,以及找到才华施展的空间。只有从作家本身,让每个作家按照自己的才华和他自己的思路在他自己的方向上找到打开市场之门,相对来讲会更容易一些,不会走太多的弯路。

夏笳:非常感谢沈总的结束语。今天真的是因为时间有限,我们活动只能到此为止,有什么交流我希望大家能够私底下进行热烈的探讨,相信科幻之路在明天。

[责任编辑:马靖雯] 标签:文学 银河奖 视线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