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视线》02期:科幻文学的突围战

2011年11月25日 15:34
来源:凤凰网文化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编者按:科幻文学曾经在中国活跃过许些年,但也在高高低低的文学镜像里唏嘘了不少时光。“科幻”的魅力是什么——科学与幻想——两个都足以使人漫想的世界。

有趣的事情是,科幻还在,文学依旧,电影却抢去不少风头。从《盗梦空间》、《源代码》再到可以让人的大脑有无限潜能开发的神秘药片、让猿族崛起的针剂……他们无一不是在洗劫着我们幻想的世界。中国的科幻作者们呢?除了《三体》的一夜崛起,我们更多的是不知如何回想——类似于《盗墓空间》更复杂的作品,12届银河奖得主、国际科幻大会银河奖得主王晋康老师在数十多年前就已经创作过。

“我们不缺科幻作品,不缺作者,但是缺真正有气量打开市场,整合文学作品到商业作品包装的内行人。”现实也极为让我们尴尬。其实,市场上已有不少文化、影视投资人看中了科幻题材,纷纷投石问路,但就像“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打探的多,落实的少。

本期活动云集了中国最顶级的科幻作者,如钱莉芳、吴岩、王晋康、韩松等,意义或许不在于急于解决中国科幻文学的通俗化之路,而在于如何向科幻文学发问,如何提醒着我们的环境,开始一场突围战。

欢迎您走进本期凤凰网文化频道的“视线”。

成功的小说:表达自己,取悦他人

夏笳:非常高兴看到大家一起来参加《天命》的首发会,同时也是“科幻文化通俗化之路研讨会”,这个活动是由“超好看”和“凤凰网文化频道的‘视线’栏目”一起合办的。

我做一下自我介绍,我叫夏笳,也是一个科幻作者。接下来介绍一下各位嘉宾,首先是居云峰老师,中国科普作协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接下来是今天的主场钱莉芳老师,是《天命》和《天意》的作者,也是银河奖特别奖获得者。接下来是吴岩老师,是北师大科幻方向研究生导师,《科幻世界》特约主编,也是中国科幻理论界泰斗。这位是大家非常熟悉的12届银河奖得主,国际科幻大会银河奖得主,世界华人科幻星云奖唱片小说得奖——王晋康老师。这位也非常难得接受大家瞻仰和朝圣,中国科幻四大天王之一,8届银河奖得主,代表作《六道众生》、《伤心》——何夕老师。接下来这位又是中国科幻四大天王之一,他是《地铁》的作者,也是新华社对外部的负责人——韩松老师。接下来是东道主之一,北京磨铁图书有限公司的总裁、创始人,诗人沈浩波先生。

介绍完了各位嘉宾之后来进入今天的主题,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坐在这里呢?当然是要为了研讨科幻。我从去年夏天的时候,跟梁老师一起去“日本东京科幻大会”跟日本的科幻同行讲了讲,介绍了一下中国近代科幻的近况。但是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就跟那边的同行也探讨到一个问题,就是关于现在中国科幻虽然形势是一片大好,欣欣向荣,但同时也面临很多困窘和困境。

一方面来说,在广大的读者心目当中,都觉得科幻还是有点不入流,是类型文学,青少年文学,是小孩子看的东西。周围很多朋友跟我聊起写科幻小说的时候,他们都说上高中以后就不看了,觉得上了高中或者大学毕业以后,在地铁捧着一本《科幻世界》是很丢脸的事情。所以在各个主流文学的研讨中,你也比较少能够看到,有机会可以研讨科幻文学。它作为一种通俗化、类型化的文体,被主流文学,广大的文学排斥。作为科幻文学涉及的门槛比较高,一般的读者会说科幻啊,看不懂,或者太硬了。虽然我们是类型文学,毕竟我们要高人家一点点,所以我们在选择这些作品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这个作品一定要硬一点,要有一点科学的内核,或者把科学作为一个很严肃的东西来讨论,这样才显示出我们是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

从两方面来说,一方面是主流化。主流这个文学圈子,一方面又是通俗的这种类型文学,商业化的圈子。科幻面临的问题被夹在两个小圈子中间,我们最近发明的词叫“抱团取暖”。因为外面的狂风暴雨而感觉到这个小圈子是多么的温暖,同时我们不得不思考,有没有可能突破这种困窘,让科幻朝“主流化”和“商业化”突围,成为广大人民群众雅俗共赏、官民同乐、男女通吃的这么一个流行的文学种类。

近几年科幻小说的出版,一方面得到主流文学的好评,另一方面又引起了热潮。趁着这个大好时机,我们在这里讨论关于科幻“突围”的问题。今年又是由磨铁图书有限公司全力打造钱莉芳老师《天命》这部作品,在2004年钱老师已经写了一部《天意》。当时可以说在中国青少年科幻迷中也是引起了一个热潮,认为是一个写的非常好看的小说。时隔七年之后钱老师终于拿出了她的《天命》。七年磨一剑,终于看到这个作品。趁着《天命》首发的机会跟科幻界的,科幻理论界的、科普界的老师一起探讨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先把钱老师请上来,来发表一下她的感言。

钱莉芳:首先我向大家表示感谢,第一个感谢是作为科幻、科普界的前辈,还有各位粉丝。你们就是我们这些作者的衣食父母,还有沈浩波先生。还有我要向大家道歉,我这个剑“磨”的好慢,以后努力在这方面进行改进。

夏笳:接下来有请上半场的嘉宾跟钱老师一起讨论。首先是王晋康老师,何夕老师,然后是韩松老师。我们上半场的讨论,主要是关于科幻文学如何走向“商业化”的问题。我前两天在策划这个活动的过程中,拿了一本《超好看》,翻开看到掷地有声的大字,应该是沈浩波先生写的,“不以好看为目的的小说就是耍流氓”。所以小说是不是好看是“商业化”必备条件呢?除此以外,除了好看,“商业化”的小说还需要那些要素?在座几位都是作为作者,是不是给大家聊一下这个问题?

何夕:王老师给出了个命题,刚才听夏笳说《超好看》的宗旨。这个宗旨发明人不是沈总,应该是王朔。落实到《天命》这个作品,因为像《天命》这个小说它是具有科幻的全部素质,它不是穿越文,因为我一直比较排斥“穿越文是科幻”。有的人说写历史的不一定是穿越文,所以你看中国历史说出来是5000年,但是中国历史5000年是很可疑的。真正中国历史能考证出来的最多3000年,而且实际上不到3000年。真正的历史5000年这个差额就有2000多年了,这个2000多年对科幻来说是好事。为什么?我们具有空间了,因为司马迁没写完,咱们钱莉芳帮他写。正因为有这个差异,那么我们就可以科幻。所以科幻为什么有它的魅力?因为本身历史这个东西就是科幻重要的门类。

所以说像钱莉芳的作品畅销有它的历史基础,确实这样的作品出的越多越好。包括你刚才说“商业化”的问题。说老实话科幻把它归为类型也好,小众也好,说明它有问题,没有进入大众,没有进入主流的东西,就不能够发挥影响。所以说我现在看到像钱莉芳老师,还有像韩松老师的作品进入主流,作为圈子里的人感到由衷的高兴。

王晋康:刚才我来的时候说这个题目可能你反感,说是“市场化”。我说恰恰相反,我非常赞成科幻作品“市场化”,只有海大才能养鱼。前一段科幻比较低潮的时候,有一些科幻作家,特别有一些专业的科幻作家非常低落,这种情况下让他做出好作品是不可能的。首先必须有非常大的市场,科幻书养了一批科幻作家,这些科幻作家可能100篇是很畅销的,不太严肃的,不太认真的,那没关系。如果有99篇到100篇出了一个非常好的,又叫好又叫座,既有市场又被主流媒体认可,那就行了。我非常赞成“市场化”,但是我本人做的不太好,这个需要向其他方面学习。当然我年纪比较大了,可能学有时候也学不太像,学不太好,只能尽自己的努力。

夏笳:您太谦虚了。我们也都是看您的科幻作品长大的。那也请韩松老师说两句。

韩松:其实我今天在这里特别不适合,这个主题叫科幻文学的“商业化”,而我的科幻小说一点也不“商业化”。我觉得科幻的“商业化”是什么意思,就是让大家非常累的时候,看的不累。就像我看《天命》一样,我在地铁也看,出地铁之后走上坡的地方我也看,这样的小说绝对不是《地铁》。

夏笳:我是坐地铁的时候看《地铁》,出了地铁的时候也读《地铁》。

韩松:我今天主要是向钱老师致敬,我看《天意》的时候就特别感动。我当时写了很长的评论,发自内心的,《天命》也是非常感动。我觉得科幻小说的“商业化”最重要是什么东西,我的感觉是女士太重要了。我曾经想写火星的科幻小说,郝景芳老师把火星写掉了;想写月球,林城把月球写了;我想写商朝,大学的时候我选修英文专业的,我专门选修商州考古。当时历史系都觉得我特别不可思议,我考试超过了他们,我就想这么一个科幻小说,结果被钱老师写掉了。

夏笳:凡是钢笔落地都是笔尖落下,凡是蛋糕落地都是奶油落下,凡是我想写的科幻作品都被别的科幻作家写了。我们接下来商量流程是循序渐进,讨论什么是商业化小说,讨论什么是科幻小说。还是可以借这个话题往下说,可能你说一个小说本身商业化可能要满足各种各样的条件,比如要好看,要有女人,要有一些能够抓住观点的点,要有代表最普通老百姓,最底层能够接受的东西。他们所喜闻乐见的那种东西提供给他们的想象和慰藉,作为常规的小说。

钱莉芳:所谓商业化跟我们保持抒情内心不冲突,小说做的好无非是两点。第一个是表达自己,第二个是要取悦他人,两者能结合最佳程度就成功了。光是表达自己,不能引起别人的共鸣,人家不认可你,这个表达也蛮痛苦的。所以我写的时候,就怕我的文字把人拒之门外,连我说的什么意思别人都不认可。整个写作过程就是争取别人认可的过程,人家能够通过你的文字相信你的理论,或者相信你这里面的一个构思,把一个非常完全是幻想出来的世界能够当成真实的,那这个就是要靠文字怎么通俗来达到目的。

[责任编辑:马靖雯] 标签:文学 银河奖 视线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