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视线》02期:科幻文学的突围战

2011年11月25日 15:34
来源:凤凰网文化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活动现场。左起为夏笳、钱莉芳、王晋康、何夕、韩松

科幻是启蒙、认知和寻找答案的精神

夏笳:刚刚吃饭的时候还聊,我们都是看着几位老师的作品长大的,特别是王老师和何老师的作品。小时候看的时候真的是觉得那故事特别引人入胜,手不释卷。拿到《科幻世界》,上课的时候一口气就看完。

何夕:为什么《天命》小说有市场,实际上人本身对历史一定是好奇的,一定是要追寻的,这个是人的本能。科幻还是有市场。毕竟是人的智慧不同,对科幻的东西,对自己怎么来,怎么有本能的探索是充满好奇的。包括《天命》,既然以历史为骨架,在中间给出自己一种答案。它其实就切合了人的一种思维的本能。这种作品有一个问题,那有没有生命力,我觉得市场还是会认可的。毕竟很多人有这方面的需求,历史小说最近这么火,必然有它的道理。

钱莉芳:我很赞成何老师说的这一点。科幻小说也好,或者说历史小说也罢,它能够畅销一定是因为迎合了内心深处某一种审美需求。这个需求就是好奇,科幻能引发好奇。何夕老师,我特别欣赏你的《六道众生》。不管是《六道众生》,还是历史科幻。我们讲故事过程中把大家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了,这就是科幻小说的优势。这是别的小说没有的,除了推理小说。因为我们讲故事悬念水平好的话,其他的门类小说类型应该更加吸引人。我自己写历史科幻,只是因为别人的历史科幻没看到过瘾的,我还是想自己来一个。我想象能够让我自己舒服的类型是什么样的,我就往那个方向去写。我心目中其实是有一种很美好,很完美的题材,就是写历史又带科幻的,满市场找不到。我往想象中最完美的状态去写,去努力。我想我好奇的东西,肯定有很多人也会好奇。其实对于历史之类的,我相信很多人也看过不少了。但是为什么没有人写历史科幻,其实我也很奇怪,我觉得可能我比较幸运。

夏笳:科幻是启蒙和认知的东西。最初制造书里的效果,引起你的好奇心,最终还是要去完成。先是让你去询问为什么,最后再引导你通向某一个答案,至于这个答案到底能不能说服你,是小说作者需要做的工作。科幻从晚清的时候进入中国,鲁迅梁启超引进的时候,其实就是为了完成启蒙的工作。他们也是认为通过小说这个手段,比起科学大道理会更好被普通的老百姓所接受。在整个中国科幻小说发展的过程,虽然中间经历了很多高潮和起伏,很挫折,很创痛,但是核心的脉络没有变。科幻提供大家的可能也有爱情、钱、死亡、战争,但是最重要的东西是所有的人类普遍心中会认为是很重要的东西,对于未知的好奇心,以及认为背后有某种答案,寻找答案的精神。

王晋康:你说商业化的例子。商业化就是轻松,看怎么轻松怎么来。还有未来的好奇,探索求职心,也不矛盾。商业化可以出现这种东西,吸引读者的是这方面。

夏笳:首先吸引读者是认知好奇的东西,这个过程中普通的老百姓不会觉得它是很遥远的,而是能够引起人们对关于人到底真实是什么样的一种思考。这个问题虽然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始思考,到现在还没有思考清楚,可能还是要讨论的。

钱莉芳:科幻不够的话,不是我们作者的问题,是我们整个产业链没做好,不会像国外那么成熟。从书记到影视,再到衍生产品,如果这个产业链打通的话,我们这些写作的人可以直接依靠大众。再举一个例子,像我感受特别深刻的《哈利波特》,这个书本身我觉得有点奇怪,确实很好看,但是第一部开始水平不是最高的,写到第三、第四部才真正有大师风范。为什么从第一部到第四部一直从头红到尾,不是一个人的能力,整个国家从出版体制到整个影视产业,到衍生品开发要做到版权保护特别的有利。整个的经济是充分的市场化,能够让真正出色的人,出色的作品把商业价值真正开发出来。我想科幻这个通俗化之路研讨会开都不用开了,会自然而然走向大众。你看我们国内很多人买《哈利波特》,其实有几个人真看得懂这个书本身。很多人无非是看这个电影,去赶时髦,书本身其实比电影好多了。科幻通俗化不是作者能够力挽乾坤的,我们只能尽量在我们的书里面做到更多的贴近大众。

夏笳:这个策略非常好,科幻现在做的不够商业化,不是作者的问题,也不是在座读者的问题。刚才的讨论感觉特别像闹革命前夕,大家开一个策划会,大的战略这个事情可不可做,大家无产阶级能不能取得胜利?王老师比较悲观,科幻本身是科学精神,是一种审美也好,或者是认知的功能也好,可能它本身最后能吸引的核心读者可能就是那么一小部分,你要争取广大读者的话,就必须要采取一些商业化的手段。在这过程中可能对于科幻最内核的东西可能会造成某种破坏和冲击,把科幻的味道稀释了,其他我觉得对于前景看上去有点艰难,但是应该还是很光明的。最终广大人民群众还是需要被启蒙的,只是启蒙的方式要看怎么做,如果只是用儿童文学式的方式启蒙的话,可能导致只有儿童看。如果你是采取那种非常通俗化的地摊文学的话,真正做到雅俗共赏,应该就会有更多的读者来看这个东西,并且真正喜欢。

刚才也说到关于产业链的问题,这个也很奇怪。这个问题我思考很多年了,包括我读书的过程中,数次想写论文探讨这个问题。在整个欧美,他们的科幻都非常普遍,跟其他的类型文学有一个混杂。比如说改编游戏、电视剧、电影,最后可以导致整个是一个共鸣的局面。但是在中国好象在这方面就比较困窘,目前没有说中国有叫好又叫座的科幻大片,或者网游。那这方面目前的困境和可能的出路在哪里?

何夕:我打过一个很好的游戏《光环》,不是网游。这个游戏本身和小说本身已经没有多大关系了。所以奇幻也好,玄幻也好,改编成网游有它先天的优势。科幻这方面不太具备,这是我个人的看法。因为你像做一个网游,什么叫好游戏?业内人士告诉我,让人沉迷的游戏是好游戏。但是科幻现在改编网游难度确实很大,现在像《光环》已经是非常成功的了,我全部打过。它不是网游,是单机的,可以网上对战的,不是网游角色扮演,是作战的游戏。科幻网游探索的话,可能国内的作品没有一部是适合的。但你说改编影视倒是一个方向。

韩松:我觉得产业链是产业的核心,产业链是由很长的链条形成一个环节。我觉得中间的某一个环节形成堵塞,比如你这个环节缺少一个沈总这样的人,全部就坏掉了,电影也是这样。比如说商业化,可能两种商业化,一种比较低级的商业化,还有高级的商业化。最高级商业化的东西是《圣经》,一定是穿越性的东西。高级的商业化一定是打动了很多人的心,这种东西很多就在中间这个链条上面被阻绝了,中间这个人缺少连接这两边的能力。只能在比较低级的商业化上操作。那个背后有很深的东西,人的命运自己没法把握。

何夕:现在女科幻作者写的文章还是偏重于把科幻作为一个骨架,填充了大量人的情感。而男的科幻作者有些直接把这个情感部分绕过了。女科幻作者一般来说在作品里面多少都要涉及到感情这个东西,好像很少有专门纯粹写跟情感无关的科幻。

王晋康:如果硬说这个区别的话,男性作者一般来说在理性思维方面,在真正的科幻构思方面要强一点。按目前现状来看,而不是男女智力。

韩松:还是多向女科幻作者学习,我觉得女科幻作者会主宰科幻的世界。

夏笳:所以必须得说女作者的好话。我觉得刚才绕来绕去,讨论各种各样靠谱和不靠谱的问题。整个核心的思路,大家还是达成了某种共识,就是关于科幻到底在“商业化”方面到底是不是要商业化?其次我们要怎么做的问题,里边可能有各个战略和策略层面的一些小的整治和纠纷。我觉得最终我们真理越辩越明,大家还是没有白来,听到一些好的东西。最后感谢大家,感谢你们带来精彩的分享。

[责任编辑:马靖雯] 标签:文学 银河奖 视线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