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凤凰文化 > 人物

马尔克斯生平 诺贝尔奖“唯一没有争议的获奖者”


来源:凤凰文化综合

人参与 评论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JosédelaConcordiaGarcíaMárquez,1927年3月6日-),是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马尔克斯简历

全称:加夫列尔•何塞•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José de la Concordia García Márquez)

小名:加比托(Gabito)

昵称:加博(Gabo)

1927年3月6日,出生于阿拉卡塔卡

1947年2月25日,入哥伦比亚大学

1961年6月,定居墨西哥城

1965年7月,开始创作《百年孤独》

1967年5月30日,《百年孤独》在阿根廷出版。

1972年,获罗慕洛•加列戈斯文学奖。

1975年,《族长的没落》出版。

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85年,《霍乱时期的爱情》出版。

1989年,《迷宫中的将军》出版。

1990年11月,到北京、上海等地。

1999年夏,被确诊患淋巴癌。

2002年,回忆录第一部《活着为了讲述》出版。

2004年,《苦妓回忆录》出版。

2010年,授权中文版《百年孤独》。

2011年5月30日,中文版《百年孤独》由新经典文化引进,首次正式出版。

2011年12月15日,马尔克斯2010年最新作品《我不是来演讲》由新经典文化引进出版。

2012年8月27日,中文版《霍乱时期的爱情》由新经典文化引进,首次正式出版。

2013年1月,中文版《枯枝败叶》由新经典文化引进,首次正式出版。

2013年3月,中文版《恶时辰》由新经典文化引进,首次正式出版。

2013年5月,中文版《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由新经典文化引进,首次正式出版。

2013年5月,中文版《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由新经典文化引进,首次正式出版。

2014年4月17日下午,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因病去世,享年87岁。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JosédelaConcordiaGarcíaMárquez,1927年3月6日-),是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为一个天才的、赢得广泛赞誉的小说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将现实主义与幻想结合起来,创造了一部风云变幻的哥伦比亚和整个南美大陆的神话般的历史。代表作有《百年孤独》(1967年)《霍乱时期的爱情》(1985年)。

“孤独”思想一直贯穿于马尔克斯的整个创作过程中,他用自己的文字刻画了人类心灵中最深刻、最本质的“孤独”。马尔克斯不止一次地向人们指出“孤独”的症结:用他人的模式来解释我们的生活现实,只能使我们显得更加陌生,只能使我们越发感以孤独。马尔克斯正是描写以死亡为背景的种种生活现象下的孤独。如:梦境中的孤独、困境中的孤独、面临他人死亡时的孤独、不通人道造成的孤独等。

从某种意义上讲,“孤独”思想的原因是马尔克斯的创作理念在于向读者揭示20世纪上半叶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所处的封闭、落后、腐败和独裁的社会氛围。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就是这样一朵成功的花。作者表达含蓄,描写细腻,用平稳的叙述语气从意象的不确定性中让读者慢慢去体味孤独的更深层含义,让人们进入更为理性的思考,去面对自己的生活和社会,它具有亦真亦幻、亦幻亦真的魔幻色彩,独具一格,“营造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喧嚣纷乱却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折映了一片大陆及其人们的富足贫困”。

又如,他的短篇小说《巨翅老人》虚构了一个天使落难人间的故事,表现了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和悲天悯人的情怀。文本中“天使”的人间之旅不仅是展示人间的虚伪、残酷、自私以及人间与上帝,即人间与美德之间隔膜的过程,更是对传统形而上学中宗教信仰、理性文明以及终极意义里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消解过程,是揭示不确定因素,使读者摆脱时空界限,从不同角度切入文本,审视文本,根据现实,重构文本的过程。在《礼拜二午睡时刻》这篇著名的短篇小说中,作者通过母亲为儿子上坟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南美洲人民的生存状态。她庄严的神情与意味深长的回答拷问着小镇人的心灵,也在拷问着南美洲人的心灵。人物角色戏剧性的置换,使母亲坚韧的形象跃然纸上,也深刻地隐喻着拉丁美洲人的民族性格及精神存在方式。在小说《家长的没部》中,他通过繁杂的细节描写,表现独裁者的兴盛衰败,暴露他们的残忍暴虐、腐朽无能的本质,同时揭露外国侵略者的罪行。小说的主要人物尼卡诺尔是一个地道的独裁暴君。他身为共和国总统,却权欲熏心,心肠歹毒,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作品对他的揭露是淋漓尽致的,对侵略者的掠夺本性的暴露也是深刻有力的。

马尔克斯的创作文本,都有一个关键性的追忆往事的细节,涉及一个成年人对自己孩童生活的回忆,而追忆又涉及到自我身份的认同和对自身使命的认识。身份不是一种本质性存在,而是通过文学的讲述,从细微的追忆碎片中建立起来的。文学的追忆不是单纯的再现,而是通过想象的重构。在他看来,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不仅包括真实地再现客观事物,还包括对主观世界的真实再现,神奇与魔幻在拉美真实存在,他的作品只是真实再现而已。他一直强调,只有对处在理性和体制双重压迫下的记忆加以钩沉、开发、重组和重构,把散乱的记忆整理为叙事,让分散的经验凝聚起来,使之变得更为强烈、更为集中、更为深刻,才能建立起个人的或族群的身份认同。马尔克斯丰厚的生活底蕴和非单一性的接受和吸纳,使马尔克斯的创作显示出一种诡异多变的风格。马尔克斯常说:“学习写作总归要以前贤为楷模。”从他的创作中可以看到卡夫卡、海明威、福克纳、塞万提斯等艺术大师的影响。

小说力求最大程度地接近哥伦比亚现实,叙述的语言朴素、明快(照加西亚#马尔克斯自己的说法是,花了大力气从海明威那里学来的、非常经济的语言),小说注重结构,有明确的视角和精确的细节。如果我们抛开小说反映暴力问题的主题,从语言的角度去看待这个类型的小说,它们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不容低估的。

相关专题: 马尔克斯逝世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吕美静]

标签:尔克斯 获奖者 加西亚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