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迪伦VS科恩:“永远年轻”VS“老灵魂”

2012年01月29日 10:46
来源:新京报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月亮在外面。

刚才我去小便的时候

看见了这个伟大而简洁的东西。

我应该看得再久一点。

我是个可怜的月亮爱好者。

我突然就看见了它

对我和月亮

都是这样。

——《月亮》

摘自《渴望之书》

迪伦:村里的那个年轻人

不管后世对鲍勃·迪伦的个人品质有多少非议,比如毫不知耻地抄袭,比如视身边的女人如“一根只供弹奏的琴弦。(苏西语)”迪伦却无愧于伟大这个词,他成功地扮演了他的社会角色,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民谣、摇滚歌手,60年代民权运动的代言人,直接影响了一大批同代和后来的音乐人,如约翰·列侬,披头士、滚石等人。

在哈耶克所称的,身体和欲望被社会政治与制度驯化的人类历史中。迪伦所引领的摇滚代表着一种反压制与反驯化,“摇滚的反抗”具有强烈的革命性与政治性。

而他的作品最早以传统的民歌复兴旋律为基础,逐渐吸取乡村音乐和黑人音乐的元素,用淳朴自然唱奏技能表达内涵深刻的、与社会主题紧密联系的歌词,最终赋予摇滚乐“反叛的、斗争的”灵魂——这一最重要的风格成型,与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格林威治村生涯,与他的初恋女友苏西,与格林威治村的整体氛围密不可分。如果没有格林威治村的生活经历,“村中人”迪伦永远无法将自己的社会作用发挥到最大。

在60年代的格林威治村,年轻艺术家们比邻而居。年轻的苏西当时还不到20岁,却已经启发迪伦写出了一些他最伟大的情歌。

作为一个出生于美国共产党家庭的艺术家和民权运动分子,她的视野远比迪伦宽广。17岁时已是美国最重要的民权组织之一“争取种族平等大会”成员,并亲历过多个里程碑式的民权运动事件,如“自由乘车”事件,她在《放任自流的时光》里描绘了激荡年代的民权运动。

当古巴导弹危机、核裁军、肯尼迪遇刺、种族歧视、越战这些时代问题一一呈现,苏西带着原本活在自我世界中创作的迪伦,积极加入民权运动。在她的左翼政治意识影响下,迪伦开始创作抗议歌曲。他的《大雨将至》《像一块滚石》成为参加民权和反战运动的白人学生的圣歌。自此,14岁第一次领略摇滚乐的社会学效应的迪伦,直接到达了影响力巅峰。

而对迪伦创作影响巨大的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法国诗人兰波,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等人以及作品,经由苏西介绍给迪伦,这为迪伦创作出极富社会批判性和现实关怀的歌词进一步奠基,最终使得他被推上了“时代代言人”的位置。

美国作家Don Delilo说:摇滚的精髓在于能掌握时代性的文化歇斯底里——立即地响应、捕捉和诠释一个突发的历史时刻,或一整个时代的广大氛围,并且改变历史。在1963年的冬天,冻得发抖的时代青年精神领袖迪伦和苏西,幸福而无畏地走在冰天雪地里,这个场景变为他最伟大的一张唱片的封套,也成为青年力量对抗时代的象征。迪伦等反主流的文化青年勇敢的、革命的姿态首先通过形象来表达——真实、酷、有所指,并且深信,总有一天,自己能够改变时代观念与社会政治秩序。

[责任编辑:何宇达] 标签:迪伦 VS 格林威治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