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迪伦VS科恩:“永远年轻”VS“老灵魂”

2012年01月29日 10:46
来源:新京报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同一年,在希腊某处阳光岛屿,29岁的富家公子科恩正与一个女人和她的一双儿女生活在一起,酝酿着下一本的诗集和小说,才华,名声,财富和稳定的家庭生活,他并不缺什么,过着与时代隔绝的日子。偶尔拨拉着一把吉他,对着蓝色的地中海独自吟唱。

在注定不平凡的上世纪60年代,年轻人们借着性、毒品与摇滚乐,向越战,核弹,种族歧视比出中指。一方面,忠于内心的嬉皮精神引发了民谣复兴运动,另一方面,充当民权与反战武器的愤怒摇滚从民谣阵营剥离。科恩与迪伦被时代驱使着,自觉或不自觉地走向了两极。

村中人迪伦“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几乎一生都在强化自己的社会属性,与他人产生联系。他总是与优秀的文艺青年们站在一起,并从社会思潮的土壤中吸取养分,不管那是共产主义理念还是资本主义普世价值,《大雨将至》和《答案在风中飘荡》这样的歌曲在美国年轻人中引发的意识大觉醒,不逊于一次成功的政治宣讲。

而岛中人科恩“先老起来等时间”,作为一个纯粹的个人主义者,他不唱时代,不搭理政治,也懒得向他人索取什么,而是向内心深处不断挖掘,在他那里,时间是唯一英雄,爱情是唯一主题。他老得不慌不忙,仿佛这个时代可以是任何时代。后来,他当了秃山隐士修了禅宗。山中的科恩,依然是那活在自我世界的岛中人。

当然,他们都写诗,都赋予歌词深刻内涵,都创造了独特的音乐调式。也一度在个人选择上指向了对方的方位。1967年之后的科恩积极介入流行民谣乐坛,而迪伦在1978年后,一度将风格转向自省的宗教题材。多年后,当时代洪流席卷而过,只剩下纯粹的音乐本身,他们之间微妙的联系或许说明,正如民谣和摇滚本无须区分,它们一样源于真,止于美。

[责任编辑:何宇达] 标签:迪伦 VS 格林威治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