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田沁鑫谈《青蛇》:出轨只是欲望 白头偕老是修行

2013年08月15日 17:07
来源:凤凰网文化 作者:吕美静

核心提示:时隔近70年,田沁鑫把老舍先生85万字“平民史诗”小说《四世同堂》首次搬上话剧舞台,与老舍先生同属满族正红旗的她觉得这是一个缘分,做客《年代访》,她讲述了舒乙先生追忆《四世同堂》没成戏曾因为政治原因被周恩来要求改稿,坦言老舍是个平民作家,写的都是真正的北京人精神。

力求修行的她,发心把传统文化做国际化呈现,李碧华书成20年后再排话剧《青蛇》,介入佛教文化首次板正法海形象,设置青蛇与法海的孽缘:青蛇为修行必须经历人的爱欲,法海为修行应普渡众生但却不能破色戒,探讨女性情欲过后的出路。(文:凤凰网文化吕美静)

乌镇戏剧节是一场水上之梦 我想长梦不醒

凤凰网文化:这回带来乌镇的《四世同堂》跟巡演有不同之处吗?能不能说说对乌镇戏剧节的感受?

田沁鑫:我们为这次乌镇又重新排了一下,巡演的时候明星少一点,这次明星基本上都到齐,为了乌镇第一次戏剧节,也为了乌镇戏剧节的创始人黄磊,黄磊在《四世同堂》里演祁瑞宣嘛,所以大家就努把力。

乌镇戏剧节是一场水上之梦,我梦在其中,而且想长梦不醒。乌镇从宋朝留下来的这些古建,我很感兴趣。什么是文化?环境也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环境最能够让人直观地感觉文化的气质,乌镇有石板、小桥、流水,有民居,又通过戏剧节的主席陈向宏先生的努力,能够一笔一划地像绘画一样的来使乌镇这种古代的建筑,能够有一个当代化的呈现,我觉得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来乌镇一下子就能感受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不用跟年轻人说它多少好,他一下子就能感受到。

凤凰网文化:但是好像很奇怪,只有清朝保留了明代的皇宫,但是之前的统治者都会把上一个统治者建好的宫殿毁坏重建。

田沁鑫:对,我觉得是中国人比较讲风水,不管你是什么阶层推翻了前面的朝代,从风水学的角度来讲,它就是一个败落的朝廷,要在别的地方选一个都城重新建一个,新兴的、欣欣向荣的一个政权,欣欣向荣是靠建筑,靠地理的选择来决定的,所以一定要废掉过去的城池和皇宫。

清朝是一个例外,反而是马背民族有一种非常宽广的胸襟,它到了北京看到了故宫就保留了,然后直接搬到故宫里面去住了。真是很感谢清朝人,让我们还能看到故宫这么好的明代的皇宫保留下来,也是一个不得了的功绩。

《四世同堂》曾因为政治原因被周恩来要求改稿

凤凰网文化:《四世同堂》讲的也是老北京文化,你觉得这种文化还在现在的北京传承吗?

田沁鑫:经常说北京是都城,是皇城,但是北京除了皇城文化,还有平民文化,因为有大量的市民聚居。如果你说到北京是一个平民文化聚居的这样一个地方的时候,你又不得不说到皇城文化,所以它是一个最高的权力的驻地和最平民的群居和杂居,这样一个构成来形成的北京城,所以它是一个两级的一个状态。

我觉得老舍先生有起码三部作品是可以当档案留下来的。一部是他在《秦氏父子》里面摘出来的《茶馆》。如果我们要看清末到民初转型期的北京人的礼仪,人际关系,文化的环境,完全可以从《茶馆》这部戏里面得到的。也感谢北京人艺的总导演焦菊隐先生的努力,有一个立体的可观的清末到民初时候,北京城里一个茶馆里形形色色的人物,和各种阶层杂交地来观看到那一段历史时期,就像文物一样的活化石,这个贡献非常了不起。

再有一部戏是《龙须沟》,《龙须沟》是新中国第一部话剧,是老舍先生写的,所以老舍先生不单是一个优秀的文学家,他也是优秀的剧作家。他写的国民党政府向共产党政府交接过程中,北京平民的一个文化环境和转变期间的人物心情,世风街景、人际关系,这个也是非常不得了的一个纪录。

再来就是《四世同堂》,写了八年抗战中北京城的世风街景,风土人情,人际关系,社会结构、经济结构。

凤凰网文化:《四世同堂》为何一直没有被改编成话剧呢?

田沁鑫:国民党政府当时向南迁徙了,到南京建都了,从明朝传下来的古老都城被遗弃了,就像老舍先生写的“一叶飘零的孤舟在野水中飘摇着”,所以北京城的人民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然后《四世同堂》是发生在这个时候的,北京西城护国寺附近的小杨家胡同的人民的生活情况,它严格意义上讲是一部平民史诗,它一共分三部,第一部是《惶惑》,第二部是《偷生》,第三部是《饥荒》,老舍先生当时想效仿但丁的神曲,想写一百万字,但最终他没有完成这个心愿,他写了85万字,那也是够长的了。

这部小说,之前没有人改编成话剧,我想老舍先生如果觉得能改的话,老舍先生自己就改了。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我是听舒乙先生说的,当时写的是国民党时期,比如像《四世同堂》里小三这样想去抗日的,他希望打败日本会去加入一个自发军,空中飘扬的是青天白日旗,然后蒋委员长说绝不放弃一寸土地,蒋委员长说大好河山不能践踏,等等等等,里面有这样的描述。

因为在抗日时期,京城当然也有共产党,但是对于平民来讲,作为正规军的这种作战,所以他会对国民党政府有一个期许。在建国以后,周恩来就找到老舍,因为周恩来和老舍是很好的朋友,或者还是由别人带话等等,就说要把它改掉,看看是不是有可改的可能,只是老舍先生当时不想改。

所以这部戏,一是篇幅过长,二是也有一定的政治原因,所以到现在几经努力之下,才把老舍的这部平民史诗搬上舞台,另外我的民族也是一半在旗,满族正红旗,跟老舍先生是一个旗的,这个事落在我身上也算有一定的缘分。

斯皮尔伯格最喜欢用英国演员 他们最具文化感

凤凰网文化:从85万字的长篇小说压缩成3万字的剧本,你觉得提炼出的这十几个人是最具有北京精神的吗?

田沁鑫:我觉得《四世同堂》有着真正的北京人精神在里面,大家都说老舍先生是个平民作家,他非常热爱北京城,他是一个北京的记录者,然后写的都是平民,像《骆驼祥子》《龙须沟》这些写的也都是凡人小事。

其实老舍先生是平民作家,是因为有着近10年的留学经历,有5年是在英国,有4年多的时间是在美国。他在英国留学之后回来,曾经说过,说如果我没有在英国留学的5年经历的话,我是不可能成一位作家的,所以欧美文学对老舍先生影响非常大的。还有他为什么爱看戏,他一般都是给北京人艺写一部,给青年艺术剧院写一部,这我都是听闻的,就是他哪个剧院都不得罪,然后两个剧院都会抢他。他为什么那么会写戏,这和他在英国留学的经历也有关系,因为英国是一个戏剧大国,有莎士比亚,有着60多年的爱丁堡戏剧节这种传统,还有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统一了大英帝国之后,她输出文化输出的非常持久,让全世界都知道莎士比亚。

英国的戏剧也是由文学基础见长的戏剧方式,表演方式。所以斯皮尔伯格导演说我最喜欢用的是英国演员,因为英国演员身上有文化感。我非常好奇老舍先生那5年的英国留学时期他是怎么样度过的,所以我到英国的时候特意去了伦敦老舍先生的故居,它真贴了一个牌,叫老舍故居,在圣詹姆斯大街,有一个教堂,教堂的后身就是老舍先生的房子,这个房子保留的非常好,现在还住着人家。我当时就有物是人非之感,看到年头很久远的一些树,后院的一些椅子,我听说都没有变,所以我想老舍先生肯定在那儿坐过,有一个直觉告诉我,他在那儿一定看了很多的戏。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