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中國古代怎麼過中秋節

2013年09月17日 20:03
来源:人民网

“月餅”一詞始於南宋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

聚餐,是中國節日永遠的主題之一,和端午節“吃粽子”、元宵節“吃湯圓”一樣,“吃月餅”是中秋節的食俗。中秋吃月餅風俗始於何時,有不同的說法。

民間說法是始於唐初。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當時有位經商的吐蕃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唐高祖李淵(一說唐太宗李世民)心情大好,對著月亮脫口而出:“應將胡餅邀蟾蜍”。

胡餅是圓形,代表圓滿﹔蟾蜍則指月亮。李淵將胡餅分食群臣,此后就有了中秋吃胡餅之俗。到李隆基(唐玄宗)當皇帝時,楊貴妃將胡餅易名為“月餅”。

顯然,這種說法並不靠譜,唐代連真正意義上的“中秋節”都沒有,何來月餅?但唐代在八月十五有“吃餅”習慣是可能的。日本僧人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曾記述,八月十五這天,“寺家設餺飩、餅食等”。

另有學者引《洛中見聞》稱,唐僖宗李儇曾在八月十五賜“餅”給在曲江宴飲的新科進士。但所賜之餅是不是月餅?尚不好說。

目前較為可靠的說法是,北宋時中秋節已有吃月餅的風俗,但是否普遍並不肯定。蘇東坡《留別廉守》一詩中,便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的說法。

北宋雖然有八月十五吃月餅之俗,但所食月餅當時並不叫“月餅”,而稱為“金餅”。當時的文人蘇舜卿《和解生中秋月》詩中即稱,“銀塘通夜白,金餅隔林明”。

“月餅”一詞,一直到了南宋才出現。

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葷素從食店”條、同時代的周密《武林舊事》“蒸作從食”條,均出現“月餅”一詞。但需要指出的是,這種月餅似乎並不是八月十五才吃的專用節日食品,乃“四時皆有”的日常食品——不過在中秋節這天食用,意義非同尋常。

明代中秋節流行送月餅

“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

中秋節吃月餅到元代已更加“講究”。元末陶宗儀的《元氏掖庭記》中記述過元武宗海山過已酉(公元1309年)中秋節的情況。中秋之夜,元武宗與諸嬪妃泛舟於皇家的太液池,設宴取樂,所上食物相當豐富:“薦蜻翅之脯,進秋風之鯰,酌元霜之酒,啖華月之羔”。這裡的“啖華月之羔”即為“吃月餅”。

到了明代,“吃月餅”已為中秋節固定風俗。中秋節所食之餅除了“月餅”叫法外,還有“團圓餅”、“團餅”等叫法,正德《建昌府志》中便稱,“中秋,登樓玩月,多用西瓜、團餅,亦取月圓之義。”

明代,中國古人過中秋還出現了新氣象,現代必不可少的“月餅”,成為時人過中秋節之必備,現代特別流行的中秋送月餅風俗明代已開始流行。崇禎《嘉興縣志》稱,“十五是為中秋,作餅肖月形,曰‘月餅’,有相饋遺者,取團圓之義”﹔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也有相同說法,“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

不僅南方人喜歡中秋送月餅,北方人亦然。嘉靖《威縣志》記載,“中秋置酒玩月,為月餅饋之。”

中秋送月餅風俗是怎麼形成的?據說緣於“走月”活動。所謂“走月”,就是乘著中秋月圓之際拜親訪友,饋贈糕點、鮮果等食品。

早在元末,甚至更早時間,“走月”活動就已出現。筆者蘇北老家有一則“八月十五殺韃子”的傳說:元末朱元璋起義時,相約“殺韃子(蒙古人)”,推翻元政權。元代,蒙古人對民間集會控制極嚴,朱元璋便利用八月十五“走月”送月餅的習俗,將約定起義時間的紙條包在月餅裡送出,從而完成了起義總動員,“送月餅”風俗也因此在明代得以廣泛流行。當然,還有另外一說,送月餅“殺韃子”,是吳王張士誠想出的主意。

到了清代,中秋“送月餅”更為流行,並影響到現代人的節日消費行為。 (倪方六)

(來源:北京晚報)

[责任编辑:杨海亮] 标签:中秋 富家巨室 孟元老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