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北京东郊殡仪馆馆长谈送别胡耀邦:他是个神圣的人

2013年04月01日 16:06
来源:凤凰网文化

'正在加载中...'

张忠宾曾任八宝山殡仪馆副馆长,2007年调来任东郊殡仪馆馆长。图为张忠宾接受凤凰网文化采访。

点击进入:凤凰网文化【2013清明策划】《送行者·中国殡仪馆真实影像记录》

从业近28年,张忠宾说自己已心静如水。

核心提示:张忠宾,51岁,北京市东郊殡仪馆馆长,曾任八宝山殡仪馆副馆长。张忠宾在军队大院长大,23岁入行,见证了中国传统殡葬文化毁于十年文革。在八宝山供职逾20年,他亲历叶剑英、胡耀邦、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逝世、追悼过程。从业近28年,谈及殡葬人的处境,他坦言,“需要我们时社会地位非常高 办完事对我们就避之唯恐不及。”而他自己在这个行业的一个强烈感受是,“我认为殡葬行业不允许有成就感,心安理得问心无愧就行了。”

凤凰网文化耗时多日实地纪录拍摄,殡仪馆馆长、遗体整容师、火化工等多位殡葬人集体出镜讲述,2013年清明节策划《送行者·中国殡仪馆真实影像记录》(点击观看)全景呈现中国殡仪馆人与事。

清明节不是封建迷信 十年文革浩劫把传统丧葬文化全给毁了

凤凰网文化:张馆长好,我们这里也采访了好几天了,看看管理的情况,跟我们想的可能还是不太一样的,您能不能大致先介绍一下咱们馆的一些历史、沿革?

张忠宾:东郊殡仪馆实际上在北京市12家殡仪馆当中它是第一家,我不知道别人跟你介绍过没有。东郊殡仪馆是1952年建成的,东郊殡仪馆的地址前身在目前的朝阳医院东门外,1964年搬到现址,就是现在的朝阳区,平房北街133号,开始建设的时候,不像现在这个规模,是比较简单的,比较简陋的,当年对殡葬的投入也比较少。从社会到相关部门、政府部门对这个行业的关注度也不像现在,就是比较简单的,通过几代殡仪职工,你想想1964年到现在,49年过去了,好几代殡仪职工,多少代的领导,新老交替才到今天现在这个状况,职工100人,火化遗体连续六年,超过一万具遗体。按照资源配置来说,完全可以满足北京东部地区老百姓的服务需求,对丧葬的服务需求,因为殡葬是两个部门,一个是殡仪服务,一个是安葬。我东郊殡仪馆只承担了殡仪服务,也就是说人特殊的情况、特殊的状态是遗体,它已经不是人了,我说的意思不是说,是人的一种特殊形式了。从去世之前的人文关怀在医院,到去世之后,到家属来跟殡仪馆沟通,来办理丧事,随后把人的特殊形式,人的遗体变成骨灰,骨灰的存放在东郊可以解决。有的可以寄存在骨灰堂,也可以放在室内墓穴,也可以放在骨灰墙上,我们有三种存放形式,但是很大一部分会选择上墓地去安葬,就涉及到我们殡仪的下一个行业,就是安葬,安葬部分也是咱们殡葬处下属的单位。

我在这个行业27年了,我年轻的时候就在这个行业,在八宝山殡仪馆,所以说对殡仪服务还是可以说有一些了解。谦虚地说,不能说完全了解,但是我从23岁开始干这个,现在51岁了,所以说八宝山的变迁,我来到东郊这六年的变迁和变化是看得很清楚的,也看到了社会对这个行业的关注,看到了政府职能部门对我们这个行业的关注、支持和帮助。你看每年,现在快到清明了,这个媒体对我们这个行业也是关注,为什么媒体关注呢?因为清明是要祭奠先人的日子,是中国的比较传统的一个节日。清明节作为法定假期,就已经体现到因为老百姓拿它当个节日,政府考虑到老百姓的需求,所以才把清明节当成节日来放假,来让这种民族的丧葬上的精神,在假日当中得到一个充分的体验,我是这么认为的。咱们把中秋节、元旦、春节、国庆,清明作为节日,是有一定道理的,是很有道理的,大致是这样。

凤凰网文化:您入行大概有27年了,来东郊是六年?

张忠宾:我2007年底,由殡葬处,从八宝山殡仪馆的副主任调到东郊来了,到现在已经六个年头了,五年多了。

凤凰网文化:就您的观察,20多年有很多的变迁,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比如说人们对它观念的转变,还有咱们殡仪馆本身,比如说设施、条件,它的一些理念,都有哪些具体的改变?

张忠宾:先说场馆建设。场馆建设过去东郊殡仪馆可以说建设之初全是“一的工程”,比方说一台炉,一个车间,一个告别厅,一个业务厅,好些是一个“一”。现在的情形就完全不一样了,就说硬件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我觉得因为我是在80年代中才进入到这个行业,当时也能看到文革后期遗留下来的东西不能说习俗,1966年到1976年这十年文革时期,把好些民族的、传统的、文化的东西全都归结为封建迷信,我认为这是不对的。

民族的、文化的还有一种习俗,怎么能全都是一概而论,变成封建迷信了呢?从清明节本身这个节日,就是山西介休、绵山,介子推被烧死在绵山里头。这种气节大家是为了记住这位先人才发明的清明节,所以你说这个东西是民族的,应该是民族的传承,绝对不是一个迷信。我觉得你比如说西方的感恩节,西方有的节日,它是神话传说来的,这可以说用咱们的理解,是一种迷信。我觉得2000多年的发展到今天,山西的介休绵山,到所有的中华儿女都知道清明节是一个传统节日,这绝不是迷信,所以我说人的观念的变化,也是在随着时代的变化在变化,这绝对不是复古,不是复辟,我觉得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文化的传承的隔断,就是从文艺上来说,就是1976年,1966年到1976年10年,文革十年,把所有的东西,全给毁坏了,砸坏了,所以说从党中央把这十年定为十年浩劫,这不是我说的,是党定的性,十年浩劫,所有的文化传统全给废了,全给毁了。

中国文化很多靠陵墓文化传承

作为一个普通人,作为一个从事殡仪行业的一个普通职工,我认为把民族的丧葬文化、习俗融入到清明祭奠先人,传承民族传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事情。谁来把这些事情传承下去呢?首先是殡仪服务安葬部门,把你所做的本职工作,按照传统和民族的做好,政府的重视,关键还有一个,媒体的宣传,我是这么理解的。

我可以说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有文字记载的五千年的文化,咱们自己说五千年,还要渊源流长,还要远。从山顶洞人,从周口店开始说,一万七千年以前,从元谋人一百七十万年前,就是中国这个地方产生咱们华夏民族,产生咱们炎黄子孙,我认为跟丧葬有着不可分割的连续性。大家都知道甲骨文,甲骨文刻在甲骨上的那些文字,实际上是一些随葬品。秦始皇的兵马俑,包括咱们现在的明陵,咱们西安的那些秦陵,包括最近的清陵,完全是陵墓文化把中国的好些文化进行传承。

所以说我觉得做殡仪服务和安葬,殡葬行业是非常神圣而且任重而道远的,是对中国文化传承的一种传承人吧。当然这里绝对是需要你们这种文人,文人把这些东西积攒起来,变成白纸黑字,变成书籍、变成文献,让以后的人会看到今天,看到昨天。也就是说像崔永元说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明天的人能看到今天和昨天,这很重要。我作为一个具体从事这个行业的殡仪工,我不可能在50年以后,再去给人说什么,我早就变成骨灰了,但是你写的书,你做的一些图像,你做的一些你们的作品,我不知道你们业内应该叫什么,这些可以传50年、100年、150年,甚至更长。

我举个例子,假如说现在是2013年,2023年、2033年、2300年,这个人类还主宰地球,拿出来会看,看到2013年咱们俩这个对话,这就是一段历史,当时的人肯定特别智能。但是2013年他没经历过,他是100年以后他才出生的,他看到中间这个2013年的时候,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在说什么,在做什么,这个就把历史延续下去了。

[责任编辑:杨海亮] 标签:清明节 殡仪馆 东郊殡仪馆馆长 张忠宾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