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民俗学家在布依族集居的黔南州贵定县音寨考察发现,这里自1949年以来,从来没有发生过什么刑事案件,这是在全世界都少见的一个奇迹。据当地人自己分析,这与当地从来没有间断过的传统节日有关。三月三、六月六等等,布依族人民的歌会开展得如火如荼。人们在节日狂欢中愉悦了性情,宣泄了压力,人的身心和谐了,社会生活、人际关系自然就和谐了。
我国的江苏、湖南、安徽、贵州、四川和台湾省等地,中秋节有一个奇俗叫“摸秋”。这一天晚上,无论男女,自己一个人或者和亲友一起,诸如到别人家的田地里偷一个瓜吃什么的,台湾则是未婚少女可以“摸秋”,无论是葱还是菜,只要把别人家的“偷”到手,就是好兆头,表明她即将遇到如意郎君。日本也有“摸秋”奇俗,多是孩子们玩的,他们“偷”别人家地里的芋头,或者用长竹竿扎人家供奉的江米团,“偷”来吃掉,都是不要紧的。
“摸秋”这样的习俗告诉我们什么呢?它告诉我们:人性中的一些缺点,比如说小偷小摸,一味的“堵”也不成,有的时候,得给它们一点出路。它是民间的一种约定俗成:平时不许偷,特别是少女、小孩不许偷,中秋夜,在这个特殊的时点,允许他们稍稍地去过一下“偷”瘾。注意:只许“偷”别人家地里的东西,而且是小东西。第二天,就不行了。浅尝辄止。见好就收。
这与西方的“万圣节”,孩子们戴着各种可怕的面具,到各家各户恶作剧,去闹、去讨糖果吃,有异曲同工之妙。平日里,西方社会是最忌随便打搅别人的。
或许,安顿人们不太光彩的欲望,原本就是节日的一个题中之义。这,也许就叫“网开一面”吧!
以传统节日为首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大民众社会生活中一刻也不能离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民族先人创造的历史实录,是民族历史大树上的文化年轮。它们是民族的凝聚力、团结力和认同感,是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体现,是民族价值观和审美理想的反映,是民族情感的载体。它与我们今天正面临的发展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使命,不但不相左,而且还是促进力,推动力,推动着全社会先进文化的建设,是一个民族与自己历史对话的手段。它们是我们这一族群的文化基因,是“我们感”的根本所在。总之,它是代表中华民族整体的感情气质、心理素质、民族精神和民族本原文化的活化石。
在一个个自古及今的节日里,我们善解天意,善解人意。明天,也许我们又要各奔东西,但至少今天,借助传统节日,我们可以温暖自己、温暖别人。
以传统节日为首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大民众社会生活中一刻也不能离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民族先人创造的历史实录,是民族历史大树上的文化年轮。它们是民族的凝聚力、团结力和认同感,是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体现,是民族价值观和审美理想的反映,是民族情感的载体。它与我们今天正面临的发展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使命,不但不相左,而且还是促进力,推动力,推动着全社会先进文化的建设,是一个民族与自己历史对话的手段。它们是我们这一族群的文化基因,是“我们感”的根本所在。总之,它是代表中华民族整体的感情气质、心理素质、民族精神和民族本原文化的活化石。
翁敏华 讲演者小传
1949年生,浙江宁波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出版学术著作《龚自珍》、《中国戏曲》、《关汉卿戏曲选评》、《艺术学》(译著)、《中国戏剧与民俗》、《中日韩戏剧文化因缘研究》等十三部。目前在研项目为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东亚戏剧互动史》等。业余写作散文随笔,共发表逾百万字,多次在国内外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