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黄星原:文化不可能一体化 不能指望出现一个WTO

2011年11月06日 10:34
来源:凤凰网文化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正在加载中...'

凤凰网文化讯 由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主办、凤凰新媒体承办的“中华文化怎样‘走出去’”论坛,于2011年11月5日至6日在凤凰新媒体演播厅举办。11月6日的主题为“文化交流需要话语转换”,以下为黄星原谈文化全球化:

赵启正:许老师的话我发现下面有好些同学和听众在记录,记录下来不用整理,连标点符号都是对的。所以我看有的是北师大的同学可能是许老师的追随者,他这个话你们回去告诉你们的同学,在你们博士生的课堂上讨论。黄先生您把这个话题缩小一点,许先生看全球是在卫星上看的,您站在电视塔上,您看看东北,东北是汉族文化圈的主体,当时汉字到日本到韩国,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有很多西方来的社会自然、自然资源的词语,日本人用汉语造了很多汉字,政治我们说的共产主义,生活当中我们说的小卖部,孙中山谈过大东亚主义,您在日本看得深,您从亚洲看经济全球化或者是东北化、亚洲化可能吗?

黄星原:从外交上讲我们经常讲三句话:政治多元化、文化全球化、经济一体化,所以文化多元化的属性。由此可见,我们讲它的全球化可能是讲两个层面,一个是文化传播的全球化,第二个是文化市场全球化,所以这个跟我们大的命题应该说是契合上了,但是文化不可能像经济一体化,这里面就有一个一元和多元的问题,而且我们也不要指望在文化上面会出现一个WTO,刚才讲到这个区域化的问题,实际上一体化它的基础首先是区域化,当然不排除个性。

所以文化的特性也就是它的独体性,以及它本身的主体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像其他的经济一样,最终变成了一个声音或者是一种模式这都是不可能的,刚才你谈文字的问题,日本从中国引入文字早在唐朝,唐朝之前的历史是用汉字技术的,唐朝之后他发明了平假名,但是汉代之后大量的汉语引用了日语介词,三个世纪进入中国的比较多。第一个时期就是上个世纪初,第二个时期就是改革开放后一段时间,第三个时期就是改革开放之后,一个是用汉字造词,这种我们平时有些人可能都想象不到,类似于通货膨胀、投资这样的词是从实际上最早是日本人发明创造然后又引用的,第二个是汉语的一些概念创造的一些人,比如说氛围、气氛、攻略、写真,现在经常会用到这些汉语,但是我们很多朋友不知道这些词实际上是这个概念。但是因为跟我们很多概念,特别是跟我们的汉语词汇意思表达很相近,所以我们就用了这部分词,而且一直用到现在。

还有一部分词是由于翻译,刚才赵部长已经讲翻译过来的一些词,这些词汇在科技、生活等各方面都有很多,最后就是用于创造汉语词汇的造词能力这样的一些词,比如说它的前缀和后缀,我们刚才讲什么什么的化,这实际上是日本的表达方式,什么什么性,多样性、全球化,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这些都是,大大丰富了汉语,但是我们汉语也有向日本方面直接传输这样的例子。包括现在我们现代用语,像三个代表等等,他们就原封不动的就用上。

所以我们讲全球化也好,还有讲主体性也好,可能要跟具体的一些文化现象相结合。

[责任编辑:杨超] 标签:黄星原 赵启正 文化全球化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