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赵启正:文化交流需要话语转换 不仅是人对人

2011年11月06日 10:24
来源:凤凰网文化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正在加载中...'

凤凰网文化讯 由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主办、凤凰新媒体承办的“中华文化怎样‘走出去’”论坛,于2011年11月5日至6日在凤凰新媒体演播厅举办。11月6日的主题为“文化交流需要话语转换”,以下为赵启正介绍6日论坛主题:

赵启正:大家早上好,其中各一个题目,请解释一下为什么文化交流中有一个“话语转换”的问题,“话语转换”是指什么?我们今天讨论的是国际的文化交流,因为比前些年国际交流可以说更加密切,这是因为国际的航空兴旺,卫星电视发达了,特别是互联网发展了。所以人的交流密切了,中国现在每年出境人口六千万,港澳台要1500万,到中国来的外国人要3000万,所以说这种交流是谁都看得见的,不仅是人对人,而且歌曲、文化都有密切的交流,在这个交流当中就有一个“话语转换”的问题,在大学的会话语言课程中“话语转换”有很多的术语。

比如说我们文学语言变成会话语言表达,如果你给孩子们看是有一种转换的方法,给大学生看又有另外一种转换方法,外文到中文不仅是翻译,要有一个文化的转换问题,要不然会出错的,所以对网友我这样来解题,希望大家对这个问题进行提问。

转入到我们今天的主题,先谈一下文化交流当中所遇到的问题,现在在新闻上、杂志上经常看到“全球化”这个词,在中国我们把全球化都是指“经济全球化”,但是在有些场合有些作者它的全球化没有加定义,他说文化也是向环球化来发展,这就引起一个重大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可能不可能全球化,全球化的定义很明确,就是没有地域的区别,都一样。

比如说在中国,如果这个事儿中国化了。比如说我们的中餐到处都太多,那是全球化的问题,是不是有一天全世界的文化没有什么区别,我走到巴黎,走到纽约,走到东京说文化差不多,这个问题到底是一个合理的问题还是一个伪命题?可不可能出现“文化的全球化”这是一个基本问题、是一个讨论的基础,所以我也想听听三位有什么观点。今天的讨论是非常自由的,说话可长可短,但是我希望短一点,你可以说第二次,还可以争论,可以反对对方;如果要是学术问题呢,最后许嘉璐委员长应该多说,因为你是一个大学术家;那麦启安是懂得中文的。

[责任编辑:杨超] 标签:赵启正 文化论坛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